心宽则天地广,心无挂碍则坚如磐石。容人即容己,自我与他人本同一体。
2021年5月7日
我们常常并非因故事结局不美,而是因对故事抱有过高的期待。
人生中,故事无处不在,但遗憾似乎总伴随着每一个故事。即便我们希望每个故事都能以完美收尾,但回首时,我们会发现后来的故事大多都已成了成功案例的翻版。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加上“如果当时……就好了……”的假设。
这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也是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当预期是6分时,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做到10分,甚至在回顾时,即使已经做得很好,我们仍会想:“我本可以做到更好。”
心宽则天地广,容人即是容己。我们往往对自己宽容大度,对他人却要求苛刻,因此矛盾便由此而生。
前些日子,我读到这样一句话:“为何欺骗金钱是违法的,而欺骗感情似乎不被视为违法?是否因为感情不值钱?为何商家在售卖商品时,会提议真心购买即可得到优惠?这是否因为真心也不值钱?”这样的句子让许多失恋的人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内心的知音之语。
虽然这段话颇具情感共鸣,却似乎颠倒了原本的道理。正如“心宽则天地广”所蕴含的道理一样,容人容己才是生活的真谛。爱情、亲情和友情各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爱情就是纯粹的爱情,不能以亲情或友情的标准来衡量。
爱人有时可如父母般关爱,但父母永远是父母,无法替代爱人的角色。若混淆了彼此的角色,便会造成混乱。
在这段话中,我们既宽容了自己又对他人抱有苛刻的要求。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物似乎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自律与自觉似乎逐渐被他律和他觉所取代。我们似乎可以放纵自我而苛求他人。我们有何资格去管控他人呢?
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凭的是什么?是我们可以的打闹吗?还是我们在电脑后敲击键盘时的侠客精神?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什么都凭不了。我们只能依靠他人的自律和对我的宽容。
这种现象有些本末倒置了。大多数人却对此趋之若鹜。
如果说“争先恐后”的描述过于强烈了,那么“趋之若鹜”或许更为贴切。
最终,痛苦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他人的言行都会影响我们,而我们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能做的只有忍受。这种忍受其实是对自我的,让我们感到心痛和可怜。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并做到:
心宽则天地广,无欲则坚如磐石。容人即容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