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探索了六七家独具特色的小餐馆。
有的是根据粉丝的极力推荐,
有的则是我们“开盲盒”式的随意选择。
尽管这些小店的口味各异,但人气都异常旺盛。
无论是老爷们、姐,还是小老板、上班族,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乐趣。
在酒的烈烈、菜的辣乎中,上演着一场烟火人间的美食盛宴。
我们也有所困惑。对于一个普通的小酒馆来说,社交是它的首要功能,还是味道占主导,又或者是其他因素?
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评价是,“实惠!吃得舒服!”以及“气氛好,菜量大,老板娘漂亮!”等。至于哪道菜最值得推荐……在徐州,菜的味道似乎都大同小异。
想起学生时代,我和一个哥们每周五晚上都会去矿大南门的小吃一条街。
那里有一个典型的夫妻店,虽然两人都不善言谈,但顾客们也都默默地享受着美食,没有喧嚣和夸张,只是静静地吃菜,淡淡地聊天。
菜单上的花样不多,但总有几道拿手菜让人百吃不厌。
这样的一个小馆子,总是能抚慰我们深秋、初冬饥肠辘辘的胃,让我们持续想念。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家餐馆,有些当年那条小吃街的影子——
老奎河牛肉菜馆,名字暗示了它的位置,就在奎河岸边,紧邻王陵路。
在这条网红路上,它低调地存在着。
后来又有不少粉丝推荐这家店,说有几道菜非常棒。拗不过他们的热情,在一个雨天的傍晚,我们四人决定去探访这家店。
看到门头的一刹那,心里有些许失望。
有些餐厅并不开在大马路上,它们或藏在居民楼里,或许在小巷子中。没有老食客带领,你可能会错过这样一家餐厅。让人不禁想问:这里真的是一家餐厅吗?
门头虽然简陋,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原来这是一个老居民楼改造成的餐馆,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几张桌子。没有菜单,顾客需要对着墙上的菜名点菜。
- “你们吃鱼吧,这个季节的鱼比较肥。”老板娘温和地建议。
虽然老板娘的鬓角已经被沧桑染白,但仍然保持着一种气质。询问得知她曾是国营单位的员工,现在来店里帮忙。
店主朱师傅在客人少的时候喜欢躺在门厅进道的躺椅上休息。身后褪色的“人物简介”虽然模糊了面孔,但依然能看出他曾经的辉煌。
这里不仅仅是一家餐馆,更是有着手艺人的坚持和匠心。
老板朱立红自诩特级厨师。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烹饪工作。曾先后担任过西厨大酒店、开远迎宾馆、香港大酒店的厨师长。
今天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用餐。
遵循老板娘的建议,我们点了一条鱼。询问特色后被告知可以选择石斑鱼。这让我们有些惊讶。在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里吃到石斑鱼实属意外之喜。
考虑到预算,我们最终选择了徐州老百姓喜爱的“鮥鱼”。
菜品一下定下后店家就立刻派人骑电动车去桥菜市场购买新鲜食材了。他们的生鲜柜就在几百米外的菜市场!
首先上桌的是凉菜。
这碟川味豆角调味独特。四川豆豉与豆角相得益彰又相互制约形成绝妙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酱牛腱子肉质壮实有韧劲十分入味。
卤制的猪蹄口感弹嫩又不失软糯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专程来买回家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