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旨在强化建筑物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在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它通过与各层圈梁的相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有效防止房屋倒塌。其设置部位主要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的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洞口两侧及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关键位置。构造柱的尺寸最小为240mm×180mm,竖向钢筋常用4 12 φ,箍筋间距不超过250mm。随建筑物的烈度和层数的增加,建筑四角的构造柱需适当加大截面和钢筋等级。
设置规范如下:
1.抗震规范要求,构造柱主要设置于抗震墙中;
2.对于不同厚度的墙体,如120(或100)厚墙和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和开洞宽度满足特定条件时,需增设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墙体转角处和无框架柱的交界处必须设置构造柱;
4.当墙长超过规定尺寸或相当于两倍层高时,应在墙长中部增设构造柱;
5.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拉结筋为2Φ6@500,沿墙体全高布置。
设计理念上,构造柱并非主要承重构件,而是用以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它常设于楼梯间休息平台、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等。为提高砌体结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构造柱的设置也扩展到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的设置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
从施工角度来说,构造柱需与圈梁地梁、基础梁协同作用,形成整体结构。它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中有水平拉结筋连接。若构造柱位于建筑物、构筑物的中间位置,还需与分布筋连接。
设置原则需根据砌体结构体系、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对于大开间、高层或八层以上的砌体结构房屋,有更为具体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在砌体房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和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增强砌体的强度。在框架结构中,当填充墙长超过两倍层高或开了大洞而无支撑时,通过设置构造柱可以增强其纵向刚度,防止墙体开裂。
在抗震设计时,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构造柱应遵循特定的要求,如最小截面、钢筋配置、箍筋间距等。构造柱与墙的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配有拉结钢筋。构造柱的混凝土工程量和钢筋工程量也有具体的计算方法。
构造柱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与圈梁等其他构件的协同作用,为建筑提供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关于工程量方面,构造柱的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需根据图纸统计的构造柱数量以及具体的尺寸和高度进行计算。如有马牙槎的构造柱还需计算其模板面积和混凝土体积。无论何种情况下的构造柱计算,均需遵循相应的定额和说明执行。
如此精心设计的构造柱,确保了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