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0年起,汕头正式开埠,此地曾被恩格斯誉为“最具商业意义的口岸之一”,亦即繁华商业区的核心地带。
自汕头港开埠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都成为韩江海域内唯一能够停泊机械化轮船的港口。此港发展迅速,成为粤东、闽西、赣南地区最大的港口。当时,轮船抵达港口后无法直接停靠码头,货物需通过驳船进行装卸转运。栈桥作为港通的必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栈桥是形似桥梁的建筑结构,通常设置于港口、车站、工厂等地,主要用于装卸货物、供旅客往来以及施工交通。它由桥墩、桥台和跳板梁等部分组成,结构与普通桥梁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栈桥的梁部和轨面可以根据水位涨落而升降,并随轨面坡度进行调节。
在传统时期,栈桥主要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木桥墩作为下部结构支撑,上部则铺设木板。桥台和桥墩共同支撑着栈桥的上部结构和荷载,同时与岸边的马路、堤岸和码头相连。
招商局在1892年建设了汕头港的第一座木栈桥。至1939年,港内共有六座木栈桥,其中四座属于太古公司,分别位于怡安街口、中栈巷、太古43号栈和招商横路太古货仓。其余两座则分别为怡和公司和招商局所有。太古洋行,作为一家老牌英资洋行,占据了汕头三分之二的栈桥。该公司自1872年起在设立太古轮船公司,二十世纪初时,其船只和吨位在外国轮船公司中位居前列。
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太古洋行在汕头设立分公司已有数十年之久。该公司不仅从事轮船仓库、进出口贸易和保险业务,还经营从东北口岸运送豆饼和大豆到汕头,再从汕头装载糖类北运的贸易路线。
太古洋行的栈桥见证了其业务的发展与港口的变迁。从1906年至1907年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太古码头上栈桥的雄姿以及大轮船停泊在栈桥旁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太古码头、仓库及办公室的外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进入现代以后,汕头港的栈桥经过多次更新换代。特别是在遭受了“八二风灾”等自然灾害后,木栈桥虽受损严重,但汕头港的贸易依然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过去,1930年代初,汕头港的贸易达到高峰,更高吨位的大轮船频繁停泊。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所修筑的栈桥也更加牢固。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1950年后,汕头港仅剩招商横路太古货仓的一条栈桥。随后几十年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械装卸作业的普及,汕头港逐渐淘汰了木栈桥。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汕头港再次展现出其生机勃勃的雄姿。
现如今,汕头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过去的痕迹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那些见证了汕头港发展变迁的栈桥仍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从历史到现代,汕头港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尽管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但这里始终见证了汕头的崛起与繁荣。
如需更多有关汕头港的故事与变迁信息, 请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历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