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古诗 重阳节登高诗句

2025-01-2509:38:25综合资讯0

九月的某个高处,遍插茱萸,少了些熟悉的身影。那么,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是如何起源的呢?

重阳节登高或爬山,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中。现代人常在重阳节前后选择登山,无论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山峰,还是家附近的小山,都成为了人们锻炼体能、享受阳光的好去处。特别是在秋天的这个季节,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令人心胸开朗。

重阳节登高却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那么,这个全动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提及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十分著名,描绘了唐朝重阳节的习俗。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在重阳节对家人的思念,特别是发现分发茱萸时少了自己,更是增添了几分惘然。

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宗李显的《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一诗,展现了皇帝在长安附近的渭亭登高的盛大场面,流传下来的诗作涉及各类,可见当时登高的热闹景象。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起源,南朝梁国吴均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了一个费长房和桓景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视为重阳节登高的一个起源点,说明了人们为了辟邪、祈求健康长寿而选择在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强化。早在汉代,就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这表明人们在这个季节有与疾病作、祈求健康的传统。而到了魏晋时期,登高聚会更是成为了一种时尚,皇帝和文士们都喜欢在重阳节登高并作诗抒感。

到了唐代,重阳节登高更是达到了巅峰。杜甫的《登高》一诗,描述了一个人在他乡的重阳节登高情景,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诗成为了重阳节登高中最具内涵的名篇。

综合以上所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具体的起源和强化则是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是为了避邪、祈求健康长寿,还是为了享受秋天的美景,重阳节登高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衣胜雪与你一同感受诗词中的爱和美,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