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调整口腔的吐字器官,以达到最佳的发音状态。
为了有效控制口腔,我们需要对口的各个发音器官,包括口、齿、唇、舌进行有效的联动控制。简而言之,有四个关键动作:“提”、“打”、“挺”、“松”。
关于“提”:提颧肌
颧肌是我们面部的表情肌肉,其收缩可以带动嘴角上扬,呈现出微笑的表情。颧肌的位置大致在颧骨和上唇外侧到嘴角的部位。在说话时,颧肌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通过提颧肌,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面部的拉伸,特别是口腔前端和上腭部分的舒展。
这个动作的益处在于,它能使唇部,特别是上唇贴合上齿,增强发音力度,使声音更加积极、明亮。它还能显著改善吐字过程中声母、韵母的发音状态。提颧肌时,以颧肌为中心的周围表情肌也会收缩,为语言添加不同的感彩。例如,当面部呈现微笑时,大脑会产生愉悦情绪,声音也会变得更加明朗。训练提颧肌的简单方法是可以咬住一根筷子,感受颧肌上提的感觉。但需注意,提颧肌与自然微笑有所不同,需控制力度,避免出现过于夸张的微笑。
关于“打”:打开牙关
打开牙关即增大后槽牙的距离,增大下颌的开度。这并不是简单的“张嘴”动作,而是需要增大口腔后部上下槽牙间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增大口腔开度和容积,使声音在口腔中产生更丰富的共鸣,同时增大喉部到口腔的通道,使声音更加通畅。增大的口腔容积也为舌部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字音更准确、清晰。练习打开牙关可以模仿“狮子大开口”的动作,寻找上下牙关间的距离感。但需注意,除非特殊语境需要,否则应避免咬着牙关说话,以免给人留下误会或造成发音问题。
关于“挺”:挺软腭
软腭与咽部肌肉配合,控制咽部闭合,对呼吸、吞咽、语言等功能至关重要。在发音过程中,挺起软腭可以增加口腔空间和口腔共鸣效果。这能使后声腔的共鸣作用得以发挥,使声音更加宽厚、结实。提高发音效率和声音明朗度,使字音传播得更远、更清晰。体验挺软腭的感觉最好的方式是体会“半打哈欠”时的口腔状态。但需注意不要过度挺起软腭,否则声音会显得靠后、不自然。
关于“松”:巴
在发音练习中,初学者常因打开牙关而带动整个下巴用力,或为增强吐字力度而挤弄下巴。但实际上,下巴是我们在发音过程中应尽量少用的面部器官。如果下巴用力过度,会导致整个下颌、下唇处于紧张状态,使舌头不自如,发出的声音会显得局促。为缓解这种状态,巴是最简单的方法。放巴可以连带放松喉部,使声带松弛、发音舒展。找到巴的感觉可以在吃瓜果类食品时尝试用上齿啃瓜皮的动作,当感觉不到下齿的用力时,下巴就是放松的状态。实际上,巴是一个自然的动作,只需保持放松即可。
“提打挺松”即提颧肌、打开牙关、挺软腭、巴这四个动作相结合,能够最合理地扩大口腔容积,使口腔处于“前紧后松、上提下松”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会更加饱满、明亮,字音也会更加圆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