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
人生轨迹让我发现,跑步不仅是外勤友好的运动方式,更是快速认识一座陌生城市的“探索之途”。其速度之快,犹如倍速播放影视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来不及细看,而带来的放松与生活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但我在敦煌的跑步经历,却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我虽常居甘肃,但对敦煌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与想象。在我心中,敦煌是唐风古韵、天女散花、反弹琵琶的象征,是驼铃阵阵、游客云集、夜市繁华的景象。当我在敦煌的晨曦中开始奔跑,我所看到的,除了标志性的文化景观,还有那些隐藏在背街小巷、临街店铺、城市社区中的生活气息。
那天清晨,我起个大早,沿着城市的脉络跑了13公里。我注意到,除了那些显眼的文化地标,许多平凡的街道、店铺和社区都透露出一种与绿洲小城相似的气息。在我心中,敦煌的形象开始变得立体和多元。
一个是由莫高窟、月牙泉、玉门关等组成的文化殿堂,另一个是由寻常巷陌构成的市井敦煌,现代而真实。我尝试理解敦煌人是如何创造并共享这份文化瑰宝的,以寻找文化与市井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我发现,敦煌人的口音与甘肃中部相近,他们同样热爱着陇中地区的特色饮料——浆水。而那些带有移民色彩的地名,如兰州村、定西村等,让敦煌仿佛成为了一个微缩的陇原景区。
这种感受仿佛是一种穿越:穿越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尽管沿途方言不断变化,熟悉的乡音渐行渐远,但当我真正到达走廊的尽头——敦煌时,仿佛被送回了历史的原点。在莫高窟等地,我看到部分彩塑经过修补后的样子。对此我不仅没有嘲笑或批评的念头,反而更加深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敬重和喜爱。
随着我对敦煌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文化交流。从两千年前的迁徙到丝路贸易再到如今的多元文化共存,敦煌始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些敦煌人无论来自哪里都曾被视为敦煌的一部分。他们有的成为了石窟寺的画师、工匠等角色;有的则将其他的圣物和经典与佛教文化共同留存下来。这些不断变化的创造和创新不断使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赓续。
在这个跑步中产生困惑并得到启示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许多人的故事——不论是官方的文物保护人员还是民间自发的守护者。窦占彪这样的本地人一生默默无闻地保护着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