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昔,蝦虫与农村的日子
早在八十年代以前,农还未大规模普及,那时候蝦虫是常见的小生物,尤其隐匿在桲椤橔等林间区域更为频繁。那时候木材资源珍贵,烧材严重不足,因此孩子们放学后需上山收集干草。虽然这一过程略显枯燥,但在桲椤橔中探寻“蝦虫”的乐趣却让他们乐此不疲。
“打蝦虫”便是在柞木的根枝之间寻找蝦虫的踪迹,利用石头或斧头等工具敲打或劈开,以寻得蝦虫。一旦收集到一定数量,他们便用火将其烧烤或直接食用。蝦虫富含蛋白质,烤制后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实为儿时的美味佳肴。即便至今,依然有人钟情于这一独特的食物。
在威海方言中,“蝦”字的发音保有“xiā”和“há”两种读音。《唐韵》和《集韵》等古籍记载了其音韵的变迁。根据不同的读音,“蝦”字在现今简化字中或简写为“虾”,或简写为“蛤”。蝦虫在书写上也被简化为蛤虫。本文虽仍使用繁体字以保留其原始韵味,但考虑到现代简化字的应用普及,“蝦”更多简化为“蛤”或“虾”。这种字体的简化让现代的我们难以从字面上窥见其原始意义。与此如“点头哈腰”这样的词组,在过去的写法中或许与“点头腰”更为接近。这样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
当提及这个字时,或许会有些许的陌生感。但当我们再次回到蝦虫的话题时,不禁让人回想起《诗经》中的描述。其中《硕人》篇有句“领如蝤蛴,肤如凝脂”,这里的“蝤蛴”正是对蝦虫的形容。其意传达的是脖颈的与白皙,如同蝦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