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人是如何理解“来”、“去”两字的意义吗?
“来”字的探究:
“来”字源于“來”的省写。其繁体字写作“來”。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來”字象征着周朝所受的瑞麦。它的形状像麦芒束垂穗,仿佛从天而降,代表着天所赐予的恩惠。“來”字在古代被引申为行走、到来的意思。
为了书写便利,繁体字“來”被简化为“来”,这主要是基于古人对于异体字和同旁字的书法省笔规范。
从语境上讲,“来”常被用来描述某种动作或方向,指从远处朝着自己所在方向移动或到达某处。比如《易经》中的“憧憧往来”,《论语》中的“修文德以来之”,都是表达了这一意思。
有趣的是,当我们说“有空到我家来玩”时,目标方向十分明确。但如果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描述,例如“有空还想到你家来玩。可以吗?”这时,方向感就会发生变化,但本质上“来”字的含义并未改变,只是参照点发生了变化。
中文的逻辑是动态的,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语义的导向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只有在正确的理念下,我们才能准确理解中文的语义。
“去”字的解析:
“去”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人相违也”。
这个字由“大”和“凵”两个部分组成。“大”字象征着天大地大,人亦大,代表着人的形象;“凵”则象征着张口,有承载之意。
当这两个范式叠加,“去”字的含义就浮现出来,它描绘了人离开某处或被物器承载离此前往别处的情景。
例如,当我们乘坐船只离开某地时,便是“去”字的形象体现。而无论是离开自己所在的位置还是到达远离自己的地方,“去”都表示了一种移动或离开的动作。
在语境中,“去”常用来表达离开所在的地方前往别处。例如,“我要上班去了”,“我要回家去了”。即使是从别处回到自己的一方,只要表达的是移动或离开的动作,“去”都是适用的。
从自己一方到别处与从别处到自己一方,虽然逻辑相反,但在语境的调节下,我们可以改变逻辑方向以达成一致的表达。
如“有空,到我家里来玩”与“有空,到我家里去玩”,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为有了明确的语境参照,“来”、“去”只是表示动作过程,动作过程并不重要,实现目标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