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情况施治
在遥远的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华佗的医者以其高超的医术脱颖而出。这位医者的诊治方法与众不同,他深知病情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当时,两位患者,李延与倪寻,都患上了头痛之症。他们曾寻求过众多医者的诊治,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于是,他们决定求助于华佗。
经过详尽的诊断,华佗为他们各自开具了方。李延得到的是发散,而倪寻则得到了泻。两位患者初见方时心存疑虑:同样的病症,为何用却截然不同?于是他们询问华佗缘由。
华佗解释道:“医治之道,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你们的病症表面看来相同,但病因却大相径庭。倪寻之病源于内伤食积,而李延则是因外感风寒所致。病因不同,自然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听闻此言,两人心生领悟,安心服。果然,他们的病情很快便有了好转。
自此,这个故事衍生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对症”。其中,“症”指的是病症。如今,这成语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医治的范畴,凡是在特定情境下,针对具体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此成语来比喻。与之相似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在这个成语中,“的”指的是靶子,“矢”指的是箭,强调的是有目标地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