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谦逊的求学态度,我们不得不提孔子眼中的至理之言——“不耻下问”
在每日的工作与生活中,我观察到一种现象:不少人在遇到问题时羞于向他人求教。他们担忧打扰他人,更注重自己的面子,认为请教他人揭示了自己的不足或无知。这个世界并非存在全能者,无论。
面对未知或不解之事,人们应如何应对?答案就是提问。但选择向谁提问却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这时,孔子的在我心中回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论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要在某个方面比我们懂得多,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解疑答惑。有时候,一些不起眼的人可能比那些备受追捧的人更通情达理。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提到了“不耻下问”这一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孔文子的事例,他虽然地位尊贵,但并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展现了谦虚好学的品质。孔子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孔文子,名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他聪明好学、谦虚谨慎。尽管他的生活方式有些不当之处,甚至对国君做出了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学问上的成就。他的弟子子贡对他产生疑问,这正是对“不耻下问”的最好诠释。
实际上,孔子本人也践行着“不耻下问”的理念。他身为大学问家,却时常向地位低下的普通人请教。这种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议论,甚至有人嘲笑他。孔子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认为向他人学习是件好事。
正是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再看明代的杰出医学家李时珍,他花费近三十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为了获得真实的知识和还原真相,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古籍,还深入实际,向有丰富经验的樵夫、工等人请教。他的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使得《本草纲目》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勤奋学习、谦虚好学是人们增长见识、提高才干、成就事业、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在工作生活中甚至拒绝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少的人请教,更不用说那些在各方面都比自己优越的人了。这些人常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愿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他们常常还表现出妄自尊大和好为人师的特点。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成语“师心自用”。这个成语描述的是那些只相信自己、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的人。他们受限于自己的知识,从未想过从他人身上学习什么。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超越自我设限。
“问”的目的是为了“知”。问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让自己明白并做好当下的事情。
生活感悟
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都在学习和成长。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欢迎在齐鲁壹点APP或微信小程序中向我们报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随时在线等待您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