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铭刻着我孩提时代的梦想与希望。
读初中时,我首次接触到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内心激荡不已!从小,我便对白杨树情有独钟。
我偏爱白杨树,因为每当初春来临,在嫩芽破土之前,满枝的“杨巴狗”在春风的吹拂下飘然欲飞。那画面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就连“杨巴狗”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珍馐。经过热水焯制后,它变得鲜嫩无比。无论是做馅还是蒸糕,都让人们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味。
夏日里,白杨树繁茂的枝叶如同一把把小扇子,均匀地分布在枝条上。树干挺拔,枝叶繁茂,仿佛为人们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在树荫下乘凉,清风拂面,驱散了夏日的炎热。茅盾笔下的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它是树中的楷模!那深褐色的树干和银白的纹理相得益彰,见证了我的成长。
金秋时节,白杨树的叶子由绿转黄,最终如蝴蝶般飘然而下。那层层的落叶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连烧火用的柴火都难以获取。每逢秋天,我们为了收集飘落的树叶,常常早早地起床。尽管如此,能抢到的树叶仍是寥寥无几。
我钟爱秋天白杨树叶飘落的瞬间,因为那缓缓的降落承载了我的希望。小时候,收集杨叶成了我们秋末放学后的必修课。看着那一串串金的杨树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
我家院中有一片空地,父亲种下了各种树木。其中枣树、榆树、柳树、槐树以及白杨树都有。我特别喜欢那些树木,尤其是那晶莹的红枣、脆甜的榆钱和洁白的槐花。我更钟爱那两棵挺拔的白杨树,因为它们承载了我更多的梦想。
我们姐弟四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家中生活拮据。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我们,我和妹妹便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常带我们到树林中游玩,我时常看到她用那双粗糙的手测量白杨树的周长。这背后,隐藏着奶奶对我们的期望。
记得每次看到骑自行车的人经过,我们都会问奶奶:“爸爸什么时候才能买辆自行车呀?”奶奶总是说:“等白杨树长大了,就能给爸爸换一辆自行车了。”这让我们充满期待。
终于有一天,父亲用那棵硕大的白杨树换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加重大轮“金鹿”牌自行车。这一年春节,父亲载着我和妹妹去姥姥家拜年。我们高兴地坐在车上,但同时也为失去那棵白杨树而感到惋惜。
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她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在寒冷的冬天里,她没有取暖设备,只能借助简单的设备度日。即便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她依然不辞辛劳地教育我们姐弟们学习与成长。
我曾幻想另一棵白杨树能迅速长大为母亲换来一台心爱的缝纫机让她能有个安稳的睡眠。
就这样白杨树伴随着我成长还一直承载着我孩提时代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