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能深入研究此字的古文字形态,多数人可能对一个手按着人物的形象所代表的字一无所知。一旦掌握了其古文字形态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其形状的含义也就一目了然。
“印”字的甲骨文形象解读
大家看这个字,其实它就是“印”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印”字的左边描绘的是一只手,右边则是一个跪着的人的形象。但在现今的楷书形态中,已经很难辨认出“手”和“跪着的人”了。而实际上,这个字就是“抑”的原始字形,其含义为“向下按压”。
金文与小篆中的“印”字
那么,“印”字与现今所指的“印章”中的“印”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印章”中的“印”是引申义的应用。因为盖印章时也需要以手用力向下按,这种动作与强按一个人的情景相似,因此后来便引申为“印章”之意。
“印”字与构形画面的对比图(参见文献1)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字的引申义使用得更为频繁,于是又造了一个新字“抑”来代表其本义,并对“印”字的形态进行了改造。如今,“压抑”、“抑制”等词语中所用的字,与“印”字的原始形态和意义高度吻合。
《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为:“印,者所持之信物。其形从爪,从卩。”虽然许慎对“印”的解释是后来的引申义,指“图章”、“玺章”,但他并未深入解释其形义关系,可能是因为未见到“印”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形态。
金质的印章
“印”字的其他引申义的发展路径也是非常清晰的,都是由“向下按压”这一基础意义引申而来。由于使用印章、玺印时需要按压,所以“图章”、“玺”也被称为“印”;按压之后留下的痕迹,使得“印”字又有了脚印、鞋印、烙印、印迹等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出印刷的意义。
古代印刷技术示例
通过研究“印”字的形态和意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汉字字义的演变始终遵循着既定的逻辑规律。这一规律即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逐步引申,其意义始终未偏离根基。在探讨字义时,我们应遵循字义的核心原则,将意义的发展视为一条连续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字的假借义应被排除在外。假借义是借用了字的音而与其本义无关的意义。例如,“蚤”字的本义是跳蚤,但它也有一个假借义“早”;同样,“而”字本义为面颊上的毛发即胡须,但后来又有了假借义作为连词等虚词。在这种情况下,“蚤”、“而”的本义与“早”、“而且”的含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图像资料来源于《汉字源流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