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文内容,与“丰”紧密相关的还有“封”和“豐”两个字。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丰”与“封”的渊源,今朝来详谈一下“丰”的繁体字“豐”的演变与内涵。
在深入探讨“豐”字之前,让我们先来观察这个字:
豆——甲骨文
虽然“豆”在今日为一种常见食物,但观其甲骨文形态,初看之下似乎与饮食无关,而更似一种盛器。
由甲骨文转至金文时期,“豆”字上方多加了盖子,展现出更为具体的容器形象。
豆——金文
古文中的“豆”字,充满了独特趣味。
再观“豆”字在说文古文中的解释,其本意即为“古代用于盛肉的器皿”,从囗(wéi),而囗字如我们所知,象征着回匝之形。
豆——说文小篆
对“豆”字的解释为盛肉的器皿,但据考古发现,它实际上是一种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初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来则用于放置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且种类繁多。
嵌松石云纹方豆——这一战国时期的文物,形制与金文中的“豆”字极为相似,有盖、方形豆盘、柄以及底座,是当时盛放食物的实用。
谈及“豆”,它不仅是食器,更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昔日齐国有四种量器以豆为基,涉及婚姻嫁娶之事及兴衰之变。“豆”原称尗(shū),经历史演变后,最终在秦汉时期,“豆”便指代了“菽(shū)”,即各类豆类的总称。
了解了“豆”的涵义后,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豐”字的由来。
豐——甲骨文
从其甲骨文字形中可明显看出,下方是“豆”,上方则表示在“豆”中盛满了各种食物或肉等。“豐”的本意即指“豆中丰盈之状”,这也是今天我们理解的“丰”字的含义。
豐——说文小篆
<说文解字》中还提到了“豐”的另一层含义,即在《仪礼·乡饮酒礼》中提及了一个名为“豐”的侯国。
虽“豐”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相似,但依然以“豆”为基础,上部分则表示堆满物品。不过需注意,左边的第一款字形中,所放之物并非“丰”。
豐——说文古文
古文中的“豐”字是在“豆”的古文字形基础上增添了上半部分。
讲完“豐”字后,还有一个与其形似但意义不同的字——即“豊”。此字在《说文解字》中只标注了音为 lǐ ,但我查阅其他资料也发现有标注为 “fēng”,同音于“丰”。
豊——甲骨文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豊”若言其模糊不清时,只知是在“豆”中置物,而不明其为何物;而明确来说,“豊”所表现的则是在“豆”中盛满了“玉”。
先前我们谈及了“玉”字及其演化,“竖”代表串玉的绳子,“横”代表玉。故而,“豊”字在祭祀时使用,表示供奉神祇的器皿,进一步引申为祭祀所用的酒醴之器即“醴”,以及祭祀神祇的相关仪式即“礼(禮)”。
豊——说文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