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老师指出“凯旋归来”这一表达时,我深感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想当年在北大中文论坛上,我们曾多次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数日的交流,最终让出题人接受了这种用法。
为何如此坚持呢?
这其实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文言文的本质差异所导致的。
古典文言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那个时代的书写语言。
现今,虽然我国主要研究文字学,而忽略了上古语言学的探索,导致古代语言学研究存在一些偏颇。然而我们注意到,现行的汉语与古老时期的汉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有哪些特点呢?
许多人误以为现代汉语就是像现在这样的一字一音、四声辨意。但事实上,汉字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有着复杂的变迁历史。
尤其是在古代的三个世纪中,李登与吕静等学者就提出了对汉字声调的研究。尽管到了三国晋代,学者们才开始明确地探索汉字的声调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就完全没有探讨它的声调。
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每一个汉字具有完整的意思和独立音节。
这一点体现在一个重要的特点上:当时的字多采用多音、复音构成词。这样的词语往往在语法的表达中承载更多的意义和语法角色。
例如,“初郑武王伐赵”在古代的发音中,每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语法角色。
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是秦汉的统一后,汉语开始逐渐向单音节发展。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汉字开始向表调的单音节转变。与此人们的日常交流也由原始的复音单词逐渐向现代汉语的自由组词过渡。
在官方的书面语中,我们仍然沿用了文言文直至民国时期。这除了经典著作都是用文言文撰写外,也可能因为当时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还未能达到严密的语法逻辑。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构词逻辑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汉字的发音逐渐单音化,这既增加了同音字的使用难度,也赋予了现代汉语一种独特的自我造词能力。
例如,“凯旋归来”中的“凯旋”意味着胜利回归,而“归来”则是现代汉语特有的语音复合组词方式。这种结构既遵循了现代汉语的构词原理,又符合语言的节奏感。
“凯旋归来”并非病句,而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我们可以在保证表达清晰的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辨识度。
无论是“妻子”、“姑娘”还是“凯旋归来”,都是现代汉语特有的构词方式。它们并非病句或表达错误,而是汉语发展的独特产物。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消除大家对此类表达的误解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