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以来,我似乎与普通话保持着一种疏离感。特别是在我的成长环境中,除了教育和媒体,普通话似乎只存在于特定的场合和声音之中,而家乡的方言则是日常交流的主导语言。
在语文课堂上,我朗读课文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当时我并未察觉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明显差异,只是觉得普通话发音更为规范、字正腔圆。由于实际生活中很少使用,我总觉得普通话与我有着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
直到高中时期,我才惊讶地发现身边有人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普通话,而且发音标准。当时我甚至觉得这样的同学有些与众不同,或许会被人认为有些刻意。这一发现也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方言的局限性。
高中时期,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方言的特点,如不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这种认知源于我遭受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嘲笑。自此之后,我明白了何为标准的普通话,也开始了学习区分各种音调的过程。尽管这并非为了追求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而是为了高不失去分数。
进入大学后,我逐渐领悟到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室友们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我能理解他们的话语。如果他们使用方言交流,我可能会一无所知。于是,我们四位同学开始以不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就像四个穿着各式各样衬衣的人套上了一件不的西装。
大学里来自各地的同学都使用普通话交流,我也逐渐克服了最初的尴尬和羞涩。尽管我曾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而被人嘲笑,或是觉得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有些矫情而感到羞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摆脱了这种情绪。
改用从小未曾真正使用的普通话,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转变。这仿佛是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戒掉依赖的一样令人不舍。但幸运的是,我从小就接触了普通话教育,所以适应新方式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
工作后,我继续使用普通话交流。多年过去,我甚至察觉不到自己说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了。尤其是逢年过节回老家之外的时间里,我几乎不再有机会说方言。
回想起来,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用普通话无障碍地与他人交流。这在我出差、旅游时尤为明显。在全国各地、多聚居的地区,我的话语总能得到理解。这比在国外与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遭遇的困扰要好得多。
在我们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里,“普通话”确实体现出了它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