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语言上的小插曲。在国内,我们跟着李雷韩梅梅学习了一些对话和表达,但到了国外,有些表达方式并不完全适用。比如,我们有时会收到异国室友的询问:“How are you?”而我们的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可能会带来困惑的目光……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海外求学的日子里,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收听新闻节目、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都会让我们对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讨论“纸巾”时,我们会学到原来在国外要说“napkin”而不是“paper”。
留学生的文化冲击中,最直观的便是学术表达的差异。我们常说的“作业”在国外有多种表达方式,如“assignment”,“essay”,“paper”等。在海外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地道的学术词汇,如“discrepancy”和“insights”,这些词汇比“difference”和“opinion”更为高级。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比如,“straight-A student”比“优秀的学生”更为地道。有些流行于学生间的俚语,如“hit the books”,刚开始可能听不懂具体意思,但其实指的是用功学习。
在品尝异国美食时,我们也会遇到语言上的挑战。比如,服务员问我们“For here or to go?”时,我们需要理解这是问我们是否要在餐厅用餐或要打包带走。在快餐店点餐时,我们会学到如何用英文表达想要的食物,如“mashed potato”代替“土豆泥”,“ketchup”代替中式“番茄酱”。
除了吃喝,留学生在生活中还要学会一些其他常用的表达。例如,“top up”是手机充值的常用说法,还有许多英国人常说的感谢表达,如“Cheers”、“Lovely”、“Cool”等。
关于如何回应“How are you?”这个问题,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到了国外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在国外,人们通常会用更自然的回答方式,如“Good”或“Not too bad”。在电话交流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单词和语法那么简单。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礼貌和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餐厅点餐时使用问句显得更有礼貌;对不熟悉的人说“please”和“thank you”更为常见;在拒绝或否认时使用较为委婉的措辞等。
除了语言本身的学习外,我们还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例如,“老年人是senior citizen”而非“old man”;委婉地表达学生的表现不佳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以及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洗手间等日常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