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品质似乎在提高,然而伴随着这种提升的还有人们的心理压力,这让许多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选择低头屈服,被生活打磨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在孩子们的小世界里,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虽然年纪尚幼,但也会有领导者和服从者之分,正如成年人一样,他们有时也会面临来自社交的压力。例如,为了不让朋友失望而答应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了保持和睦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喜好等等。
家长的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让孩子在无形的讨好中迷失自我。家长必须明白,善良不等于无知,千万不要让孩子的“讨好型人格”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安安的女儿静静,她天性善良且乐于助人,但过于的善良却让她常常成为被利用的对象。静静总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背负本不属于她的责任,也常常因为其他小朋友的过错而承担相应的后果。
起初安安只是觉得孩子太过善良,并没有过多上心,觉得孩子随着成长会自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但随着静静的成长,安安发现她的善良似乎变了味儿。静静开始无条件地迎合他人,无论他人的要求多么过分,她都会尽力去满足,甚至牺牲自己的权益。这让安安开始担忧起来。
“讨好型人格”是何定义?它是一种害怕他人不开心的心理状态。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当他人不快时,他们会自我反思,认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所有人都满意。他们常常担心给他人添麻烦,极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总是为他人而做出选择。
他们从不轻易拒绝他人的请求,无论自己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完成,都会微笑点头答应。他们将自己的情绪深藏心底,只展露笑容给他人。他们过于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讨好型人格”的困境呢?孩子善良要有底线。要孩子哪些是真正值得帮助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人而丧失自己的尊严。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寻找健康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最后要说的是,“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社交方式。它不仅会让孩子在社交中受挫、受到伤害甚至引发心理问题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选择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及早关注并引导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