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主旨,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概括

2025-01-2620:01:57综合资讯0

为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词给人深远意境?

提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被誉为“秋思之祖”。关于这首小令的赏析文章已然不少,其中对于他独特名词罗列的写景方法亦有所剖析。

古诗词中,此种以名词为主,描绘画面的写法颇为常见。仅仅通过名词的排列,便能展现一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明的画面,甚至能注入情感。此法虽在语法结构上显得特别,却能达到独特的效果。

名词罗列这一手法,历史悠久。像《天净沙·秋思》这样的作品,因其鲜明的特点而显得尤为突出。但这种写景法从初创到后来的发展,其实有多种运用方式。

依稀记得晚唐时期,杜牧的诗《忆游朱坡四韵》中已有此法的雏形。

首联“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便是经典示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动词,但在名词下隐藏着逻辑关系。或许是受五言诗句结构的限制,也可能是诗人特有的写作方式,今人可将其归入“诗家语”的特殊形式。

当我们将其译为白话文时,“秋草长满了回家的路,覆盎门掩映在夕阳之下”,自然会补全连接这些名词的动词,使句意更为清晰。

还有其他的写景方法。

如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便是典型的名词罗列。这些名词——鸡、声、茅、店、月等——并非简单并列,而是精工对仗,共同构建了一幅清晨山间的画面。

值得注意的是,《天净沙·秋思》沿袭了温庭筠的这一写法,但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间并无明显的动态逻辑关系,更多的是方位和远近的切换。这有别于唐诗宋词中繁花似锦的写法。

马致远通过静态景物的描绘,呈现出一幅白描画的各个部分。从地面到天空,从远处到近处,每一处都细致入微。这种没有偏爱、没有重点的描写方式,使读者在萧瑟的意象群中体会到苍茫、苍凉的感觉。

这种写法在冷色调的创作中常被运用,但要写得好却不易。关键在于如何点睛。并非浓墨重彩的写法就不需要点睛,而是说在浓墨重彩中已突出了局部的重点。如杜牧的首联,因蕴含了动态感情,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是点睛之笔。这两句把前面所有景物统摄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夕阳秋色图。

情与景的融合是这首作品的关键。当景色中有了人的参与,所有的意象、自然、眼前景和心中情便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此种融情于景的写法是宋朝对唐风反古的一种追求,它以淳朴的风格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的表达新路子。

写景之妙,在于情融其中。

枯藤绕老树,昏鸦归巢;

小桥跨流水,人家宁静;

古道迎西风,瘦马独行。

夕阳渐西下,断肠人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