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乡的传统中,至今仍保留着大年三十守岁的习俗,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坐三十夜”。
那么,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守岁的传统习俗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
①守岁的定义
守岁,即是在农历腊月三十这一天晚上,整夜不眠,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当新旧交替的时刻到来时,人们会燃放鞭炮以示庆祝。这一传统习俗便被称为守岁。
②守岁的历史传说及寓意
守岁的传说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基本含义都围绕着平安、团圆、辞旧迎新等美好的愿望。
传说古时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野兽,它居住在深山之中。每到农历腊月三十的夜晚,特别是破晓之前,它便会出来危害人类。在鸡鸣破晓之时,它又会返回山林。
经过长时间的,人们发现了“年”的行动规律,于是把这一天晚上视为关口,即年关。人们想尽办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顿饭不仅象征着家的温馨和团圆,还寓意着驱邪避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同时还会进行祖先的祭祀,祈求神灵的庇佑。
饭后,家中的长辈会要求成员们慢些进食,并一起围坐烤火、闲聊,以此壮胆。这样的习惯逐渐演变成了除夕守夜的传统。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光亮和响声。于是,每到年末岁首,家家户户都会贴红纸、穿红衣、挂红灯笼、敲锣打鼓、燃放爆竹,以驱赶年兽。
守岁习俗的起源与发展
守岁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当时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关于守岁的诗文。人们会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点燃蜡烛或油灯,整夜不眠,象征着送走一切疾病与灾厄,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
这一传统风俗被代代相传至今。
让我们一同欣赏宋代大诗人苏轼所写的除夕守岁诗文:
岁月将逝去,犹如蛇赴壑。
鳞片半隐没,离去之意谁能遮?
想要系住时光尾,勤勉如何也难追。
儿童不欲睡,欢声笑语伴长夜。
晨鸡暂勿鸣叫,更鼓声中怕添挝。
久坐烛火渐微尽,看那北斗星斜挂。
明年岂无新年?唯恐心中事未达。
今夕尽力欢笑吧,少年时光仍可夸。
除夕守岁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寓意始终不变——辞旧迎新、团团圆圆、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