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54):屈原投江
公元前278年的某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江边步履蹒跚。他披头散发,脸色憔悴,仿佛行尸走肉般,念念有词。
一位渔翁见状,好奇发问:“您不就是人称‘三闾大夫’的贤臣吗?为何会来到这等偏远之地?”
老人正是楚国名臣屈原。他叹息道:“世道浑浊,而我独求清白;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翁劝道:“真正的智者,应顺应时势,而非拘泥于常理。世道既然浑浊,您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既然沉醉,您何不共饮此杯?”
为何屈原会如此坚守?又是谁导致了他被流放的命运?这一名言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简述屈原的故事背景。
屈原是楚国“屈景昭”三力家族的重要代表,与历代楚王同气连枝,非同小可。
楚怀王时代,屈原备受重用,地位显赫。
随着历史的演进,楚国一直有“主战”与“主降”两派之争。屈原属于“主战派”。
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被誉楚国翘楚。
随着故事的展开...
在楚怀王时期,屈原担任左徒一职,此职位地位仅次于令尹(丞相)。他负责内政外交的决策,对内制定、对外处理国际事务。
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华与地位。
某次,当屈原完成的草稿时,被上官大夫窥见并试图据为己有。面对上官大夫的明抢,屈原坚决不从。
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屈原,称其自大且贪功。屈原被降职为“三闾大夫”。
之后数年,楚国在屈原被疏远后经历了一系列败仗与君主之愚行。
秦昭襄王诱骗楚怀王至武关会盟,屈原洞察其诡计而坚决反对。然而怀王未听从他的劝告并最终遭遇不幸。
秦昭襄王以后的故事又进一步印证了屈原的先见之明。
在楚怀王去世后不久,屈原也被免职并流放至江南之地。
即使身处逆境,屈原依然心系楚国。然而当他的“老仇家”上官大夫再次离间时,他的处境愈发艰难。
当再次面对楚顷襄王的流放之罚时,他内心深处对楚国、对君王、对自己未来的所有期望彻底破灭。
这一日正是他决意跳入汨罗江之时。
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
"我宁愿跳入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清白之身蒙受世俗的污染。” 屈原如是说道。
在这一天——前278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因此诞生。
屈原死后,楚国日渐衰败。五十多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