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夜思
缺月隐于疏桐间,夜深人静声渐无。幽影独立往复游,似那孤鸿掠过湖。
名词阐释:
“卜算子”为词牌名,源于宋时曲调,有论者认为此名取自“算命卜卦之人”。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有两仄韵。
定慧院:现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的古刹,曾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暂居之所。
漏断:指深夜时分。古人计时之器“漏壶”之声已断,喻指深夜万籁俱寂。
幽人:此指孤寂之人,亦用以比喻孤高不群的鸿雁。幽字在此可引申为深幽、幽静之意。
孤鸿:以张九龄的《感遇》为引,孤雁飘零于海面,此处借喻孤独的境界与心境。
省:理解之意。此言表达无人能解己之幽情与抱负。
背景详述:
据史载,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的黄州。定慧院当时又作定惠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诠释:
弯月如钩悬挂在稀疏的梧桐枝头;夜色浓重时,一切都陷入沉寂。一个幽静的人独自来回踱步,他的身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如一只缥缈的天边孤雁。
突然间惊起四顾张望,心中所怀却无人能知。他挑选了寒冷的树枝却不肯栖息,宁愿忍受沙洲的寂寞寒冷。
赏析解读:
上阕所绘之景正是深夜院中所见之景。“缺月”、“疏桐”与“漏断”、“人静”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为下文的“幽人”、“孤鸿”出场做了铺垫。深夜时分,苏轼走出庭院,抬头望月,那轮孤月似乎也懂得他的心绪,从稀疏的梧桐叶间透出微光。此两句意境高远,将一种孤高脱俗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时见幽人独往来”,更是将这种孤寂的氛围推向。这孤独的身影与那缥缈的孤鸿形象相互呼应,使读者不禁联想到那颗孤高心灵的身影。此两句既是对“幽人”形象的实写,又通过人与鸟的形象对应与嫁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意境。
评价集锦:
黄庭坚赞其:“语意高妙,非同凡响。非胸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者不能至此。”
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此词寓意深邃,或言其是为某王氏女子而作,然读者多不能解其深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评曰:“此词本咏夜景,而换头处唯说鸿影,如《贺新郎》词中所述与本词异趣。”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亦称:“此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其忠厚之心境与高远之情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