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古来文人与之间多缘由。这句并非毫无道理,在某类俗事里却见证了一个北宋的非凡文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他,便是被誉为“宋代文化瑰宝”的柳永。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此赞誉他:“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是其早年独步文坛之象征。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其后经受岁月沉淀而更加坚定之见证。至于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其笔下传世之作皆自真心之表现。”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良好教育熏陶,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其自幼聪慧过人,十岁能文,十三岁能诗,十七岁已能词。其《劝学文》一诗,年仅十岁便惊艳世人。
《劝学文》具体内容为:父母养育子女必须施教,不可视为多余之事。即使严厉亦是爱子之表现。如子女不听,则应自我反思。其词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父母的关爱。
柳永之名“三变”源于《论语》中的君子行为标准:“远望庄严可畏,接近时温和可亲,说话时严厉不苟。”这四个字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的性格与风格。
柳永游历苏杭等地时,为湖光山色所吸引,游历市井间多年,其间写下众多传世之作,其中尤以《望海潮·东南形胜》最为人所称道。
在科举考试中,柳永因词作才华横溢而备受皇帝喜爱。然而他连续两次落榜,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鹤冲天》,发牢骚之意溢于言表。但他的词作太过直白地批评了皇帝的作为,遂招致皇帝不悦。
直到多次考试后,柳永才终于名列榜上。然而皇帝得知是柳永时,便大怒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便有了“奉旨填词”的佳话。
柳永虽在未得高位,却以其才情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他在青楼中与女们平等对话、写下凄美词句传唱天下,其词作广为流传于坊间。
据传他曾道:“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这样的顺口溜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他词作的喜爱和认可。
柳永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被收录为中学教材内容。这些词作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厚意。
柳永的生平经历虽然坎坷多舛但他一直坚守初心、真情流露、一往情深使得他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厚一笔。”直到晚年仍未能满足抱负但在百姓与文人心目中却赢得了不朽声名。
他一生追求文雅又恋俗世间的生活是充满矛盾却又真实无比的。岁月流转而今再回首看柳永仍能感受到他那真与矛盾一生之魅力。
因此我以此词表达对柳永的怀念之情:
怀柳永
柳影疏斜落余晖岁月留痕刻墨深。
才情横溢谁可比?独领数百年。
青楼情深难自弃江湖飘零心难定。
愿后人读其词忆其情留得芳名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