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跨界”现象。学界对此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导致散文写作和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与盲点。
首先谈及的是散文的“外延跨界”。这主要是指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散文与诗歌的结合,孕育出了“散文诗”和“诗的散文”两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前者为人们所熟知,如鲁迅作品《野草》中的诸多篇章便是散文诗的佳作;而后者则常被忽视,如纪伯伦散文《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需注意的是,“散文诗”虽名为“散文”,实则为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诗的散文”则更偏向于散文,虽然含有诗意,但其诗性较“散文诗”而言较为淡薄。
再谈及散文与小说的交融,这一现象在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们以散文化的笔法融入小说创作,使得作品既具散文的韵味又富小说的情节。近年来,有作家提出散文写作的跨文体问题,甚至认为散文可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这无疑是对传统散文写作的一种大胆突破。
还有一种更为大胆的设想,即将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引入散文创作,以实现文体的创新与突破。这种“跨界”不仅涉及文体的创新,更是一种观念的革新。
其次是散文的“内部跨界”,指的是散文文体内部各文类的相互渗透。
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自周作人提出“美文”概念后,散文更加注重文学性与美感。尽管现当代散文种类已远不如古代文章繁多,但仍然存在不少种类,且这些种类之间也存在着“跨界”现象。
以“小品文”为例,它作为散文的一种形式,在1934年被视为一个独特的年份。虽然对于“小品文”与散文的关系尚无明确界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所具有的魅力。“随笔”等与小品文的交叉与融合也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形式。
虽然突破文体的种种限制、让各种文体相互借鉴与融合对于丰富散文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应警惕过度“跨界”所带来的风险和失误。如过度强调诗性加入散文可能会导致散文失去其真实与自然;用小说等笔法写散文时若没有节制则可能导致情感失真等问题。
在推动散文“外跨”和“内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度,以确保散文保持其文体特性和文类本性不被。
无论是在文体交融还是内在创新上,散文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保持审慎和节制,以实现其真正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