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与性别意识的探讨
导演周子阳在其作品《乌海》之后,表达了他对善良之人于当存与抗争的关注。观影后的观众中,不少女性观众表示该片有冒犯之感。这引发了我们对影片价值观的深度思考。
《乌海》并非一部复杂的故事叙述,而是围绕一对因金钱关系破裂的夫妻展开。主角杨华出身贫寒,在安稳的国企工作,而其妻子苗唯家境殷实,在乌海经营着一家瑜伽馆。在这种背景下,两人关系中的微妙变化与背后的社会因素,被精心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周子阳眼中的杨华是讲道义的人,但笔者却认为其悲剧更多的是社会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无奈。而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产物,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此影片无疑带有野心的揭示了社会的多重问题。但遗憾的是,电影不仅票房失利,也遭遇了口碑的双败。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其不加节制的展现方式以及性别意识的滞后。
周子阳的家乡鄂尔多斯的经济变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背景。他以切身的经历,将社会问题的拼贴展现于作品中。据说《乌海》灵感源于其朋友间的真实事件,以此出发点展开的故事剧本创作,亦体现了他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与近年来其他现实题材相似,《乌海》亦聚焦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主题公园、民间借贷、勾结等。但更令人深思的是其中所展现的性别议题。电影中对于“厌女”价值观的呈现,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故事里那一个因“裸贷”陷入绝望的女孩当街割脉的情节更是触目惊心。这无疑使得观众对影片所期待的严肃思考与讨论受到了限制和压缩。
年轻导演在展现社会现场时难免会有所偏颇。而当各种社会问题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时,很可能会因过于戏剧化而失去真实的力量。《乌海》以及近年来其他一些电影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就影片中的男性视角而言,或许周子阳看到了外部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冲击,但他的作品中传统道德被描绘成一种失落的精神,而非限制个人发展的桎梏。这样的表现方式引起了人们对男性中心创作思路的质疑。《乌海》及其前作《老兽》均存在这样的现象,两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被塑造为推动男性堕落的根源之一。
以《乌海》中的苗唯为例,她与杨华的爱情是纯粹的,但当家庭陷入危机时,她陷入了两难境地。而杨华在面对困境时对妻子的指责和怀疑,也反映出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某些缺陷。而当最后的悲剧发生——杨华对的妻子痛下杀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疯狂,更是周子阳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在父权衰落焦虑下的真实反映。这种极端的表现对于年轻一代观众而言难以接受,最终削弱了电影的社会批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