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晋国有一,名为俞伯牙,他本是楚国人,却因热爱音律而投身晋国,更因擅长弹奏七弦琴而名声大噪。
那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赴楚国执行任务。归途中,他被故土的山河美景深深吸引,决定弃车乘船,沿途欣赏这如画的风景。
当他的船行至汉阳江口时,正值中秋之夜,却遭遇了乌云压顶、狂风骤雨的天气。为了避风浪,俞伯牙命人将船停在了一处凹形的山崖下。待风停雨歇,夜空中显现出如洗的明月,洒下银光如瀑,山影与水面的波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此情此景,触动了俞伯牙的雅兴。他焚香取琴,弹奏起来以抒感。在深水僻静之处,琴声悠扬、婉转入心,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在古人观念中,琴弦无端断裂,则预示着有人在偷听。在这荒郊野外,当并无人家,伯牙不禁疑惑这琴声何以至此。为了查明缘由,他命护卫上崖。
搜寻中忽闻岸上有人应答:“大人无需疑虑,我乃山野樵夫,避雨于此。因琴音美妙,故而侧耳聆听。”
俞伯牙虽心存疑惑,但仍然命人将此樵夫带上船来。樵夫身穿斗笠、草衣简朴而出尘脱俗。然而他却对俞伯牙的琴有独到的见解。
“此琴乃伏羲氏从梧桐树中段所制。其选材、制琴之法皆有讲究。今观其音韵之妙,可见其制琴之技高超。”樵夫娓娓道来。
俞伯牙听后大为惊讶,便与樵夫交流起乐理音律来。两人虽衣着迥异,但谈吐之间却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随着交谈深入,俞伯牙弹奏起琴来。他望着巍峨的高山挑弦起韵、旋律雄壮高亢;再低头看着悠悠江水轻拨音调、柔和舒畅。樵夫听后赞叹不已:“美哉!意在高山与流水。”
此言一出,俞伯牙便知此人不但精通音律还能听音知意实乃知音者也。
俞伯牙急忙起身行礼并询问樵夫高名雅姓。樵夫淡然一笑答道:“我姓钟名子期。”
这一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互敬仰慕、相知甚深、遂结拜为兄弟。
谁知多年后的一日相逢之约竟成为两人之间的生死离别。
原来钟子期已得知自己的抱负和志向用俞伯牙所赠的黄金购买了书籍一边继续打柴一边刻苦读书因劳累过度染病身亡。临终前他嘱咐父亲将他的遗体葬在与俞伯牙初识的江边以便与他相聚。
当俞伯牙如期而至却只看到了黄土堆垛和静默的坟墓心中那份深深的哀痛如潮水般涌来。知音已逝从此再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要琴何用?悲痛之下他取刀断弦将那珍贵的七弦琴摔碎在子期坟前终身不再弹琴。
这段美丽的友情故事后来被编纂入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成为了一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