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哲学中,老子倡导了一种“婴儿”般的人生境界,这体现了他对人类本真状态的崇尚。在道家观念里,婴儿的纯真无邪与宇宙万物的生机勃勃相呼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此乃婴儿之至德也。”在老子看来,婴儿心智未开,未受世俗污染,内心柔和淡泊,外表天真无邪。婴儿终日啼哭,嗓音却依然清亮,这是因为他们能让气自然运行,使外界难以影响或伤害他们。老子的“婴儿崇拜”理念告诉我们,忘却自我,消除功利与欲望,便能达到养性全身的目的。
老子的思想对庄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在道家哲学中更进一步,提出了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人格。他比喻神人拥有万物不伤的神奇能力,如同“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境地。
虽然人无法完全不为外物所限所伤,但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自由自在,与天地合一,游于“无何有之乡”,达到“逍遥”的境界。这种生活状态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与和谐。
儒家的人生观侧重于解决问题,而道家则倾向于“无为”,甚至将问题看作非问题,即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游”。道家面对人生众多问题,选择以逃避的方式出世,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那么,如何达到逍遥之境呢?庄子通过三个境界来阐释。其中,“庄周梦蝶”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此寓言表达出人与物、我与世界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庄子告诉我们,从道的角度看,世间万物及生死荣辱皆无差别。若能忘却物我之别,便可消除人生的痛苦。
然而人生不仅面对物,更需与人交往。人们之所以痛苦,多源于自我与他人的比较。这种比较在庄子看来是“有待”,即源于欲望。如功名利禄、美食美色等期待一旦变为执着,便成为人生的枷锁。
为了解释这一问题,庄子又以大鹏鸟、列子等为例说明即使飞得再高也无法实现真正的逍遥。那么的“有待”又是什么呢?庄子认为追求荣华富贵、名利等都是束缚人的枷锁。消除人与我之间的对立关系是达到逍遥境界的关键。
面对如何消除人我之间的关系这一难题时东晋的陶渊明提供了答案他提出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是处世而不入世保持心灵宁静淡泊的体现这也让人更接近逍遥境界。
在庄子看来处理好身与心的关系至关重要。物也好人也好归根结底是我与外界的关系即使消除了人与物人与我之间的问题还需解决内心的问题因为真正的幸福是身体无病灵魂无纷扰。
此外庄子还以南郭子綦的境界为例阐述了“吾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的“形容枯槁”“心如死灰”正是庄子追求的境界。“吾”指精神上彻悟的心,“我”是世俗中的自我只有忘却自我才能走向逍遥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