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传说中,有一个特别动人且影响深远的,那就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当中秋之夜,那明亮的月亮仿佛都在诉说着嫦娥的故事。
嫦娥的传奇岁月
普遍认为,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所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首次记载了嫦娥的传说。南北朝时期的谢庄在《月赋》中引用了《淮南子》中的故事:“羿从西王母处求得长生不老之,常娥偷服后奔月。”鲁迅在《小说史略》中也引用了这一情节。可见,大众普遍认同的看法是嫦娥的形象源于《淮南子》。
《淮南子》以嫦娥的故事作为寓言,借以表达哲理:“羿请于西王母,姮娥服之而奔月,怅然若有所失。何以知不死之之来源?”可见,《淮南子》并非嫦娥传说的发源地。
据此推断,嫦娥的形象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时提到“姮娥为羿之妻”,而早于高诱的《山海经·大荒西经》则称嫦娥原为帝喾的妃子。若真有帝喾存在,且帝喾确有嫦娥这样的妃子,那么嫦娥的故事必然早已流传开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帝喾是黄帝的后代。若按通行的断代史表计算,“五帝”时期大约是前26世纪至前22世纪末至前21世纪初,那么如果嫦娥真的存在至今,她的年龄已逾四千载。
嫦娥传说的五个版本
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的嫦娥故事各具特色。
版本一:源于《淮南子》的记载。羿在月桂树下遇到嫦娥并与之结为夫妻。当天地发生灾难时,羿从西王母处获得长生不老并交由嫦娥保管。但被其弟子逢蒙得知后欲夺取此,嫦娥为保护此便吞下飞升至月宫。因不舍羿,她选择留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广寒宫中她倍感孤寂,故而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与月宫相关的传说。
版本二:后羿为有穷国的国王,虽然勇武善射却暴戾无情。他同样寻求长生不老并从王母娘娘处获得。然而他的妻子嫦娥为避免百姓受其长期之苦,便私自服用物成仙。
版本三:屈原在《天问》中提及后羿的不忠行为与河伯之妻的暖昧关系,导致嫦娥不满并离开后羿。
版本四:张衡在《灵宪》中描述了嫦娥对奔月的疑虑并寻求巫师有黄的占卜结果。有黄告知她奔月乃大吉之事后坚定了她的决心。但这一过程中嫦娥被描绘成在飞升中形变成为蟾蜍。
版本五:射日与奔月的传说被描述为后羿与其妻嫦娥共同完成。但因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被天帝疏远最终流放人间。
无论故事如何演绎都承载着人们对嫦娥的深切同情与喜爱之情:“李白曾言:‘白兔秋复春复捣白兔春孤邻栖谁与问’李商隐道:‘嫦娥应悔偷灵青天碧海夜夜心’人们也常把嫦娥视为可倾诉的朋友。” 她也成为探月工程命名来源之一,其背后的故事被寄予了厚望。
关注河北新闻网探索更多河北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