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拼音版

2025-01-2714:08:41综合资讯0

杜甫(唐代)

群峰延绵赴荆门,明妃故里犹存村。昔日紫台通漠北,独留青墦映黄昏。画图难绘春风颜,环珮空归月下魂。千年琵琶诉胡语,曲中深藏怨恨情。

译文:连绵起伏的群山如同向荆门奔赴而去,这里是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村落依然存在。从华丽的紫禁城离开直通北方的沙漠,最终只有她的坟墓在黄昏中独自耸立。画图上虽能展现她的容颜,却难以完全理解她的春风般的美貌。她的环珮在月夜下归去,仿佛魂魄归来。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胡音胡调,曲中的深意,都蕴她的满腔悲怨。

注释:荆门:位于湖北宜都西北的一座山名。明妃:即王昭君。紫台:宫廷的象征。连:通向。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墦:指王昭君的坟墓。省识:认识。春风颜:形容王昭君的美丽如春风般温暖。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中的一章,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对王昭君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时也展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全诗叙述清晰,形象突出,情感深刻。

群山万壑向荆门延伸,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王昭君的故乡就在这里,虽然已经历了许多个世纪的岁月流转。即使从繁华的宫廷出发前往遥远的沙漠边疆,人们都难以忘怀那曾经的容颜与气质——那些化为历史烟云里的春风吹过的痕犡。

她曾身披华丽的画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在画中又怎能完全体现她生命的绚烂?月夜里她的魂魄仿佛归来,那是她永恒的乡愁和未曾改变的回忆。纵然光阴荏苒、乐声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千年的琵琶之曲仍在传唱着她的故事和悲愤。

杜甫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王昭君的故事和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融为一体,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杜甫始终以他的诗歌来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深沉的社会内涵。他在创作中不局限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能够洞察到社会的本质和的疾苦。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却是普遍而深刻的。

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下,杜甫将这种文化现象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的卓越才华和人文情怀。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王昭君的故事和她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同时也能领悟到诗人的深刻情感和对生活的真挚关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人格高尚、忧国忧民、才华横溢。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备受推崇,而且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保留下来,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力,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他的作品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