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本就是一场对美的追求。
静下心来,品读诗歌吧。
【史实记述】
李商隐大约在公元813年左右出生。
他在孩提时代便经历了丧父之痛,不得不随母亲返回故乡,年幼的他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十几岁的李商隐,为了补贴家用,曾以卖字画和劳作维生。
早熟的他却在文学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五岁便开始诵读,七岁便能挥毫泼墨。十六岁时,他因擅长古文而在乡里声名远扬。
大约二十六岁时,李商隐举家迁至洛阳,此处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当时的大官令狐楚对他甚是赏识。
经过数年的历练与积累,李商隐在公元837年成功进士及第,然而也因此卷入了牛李争的漩涡,其后的岁月里,他的仕途始终不得意。
在公元837年之前,李商隐曾有过短暂的隐居生活。大和七年,随着令狐楚的调任,李商隐亦选择隐居太原,于王屋山学道。
在这段隐居学道的日子里,李商隐将令狐楚教给他的骈文技巧内化于心,实现了自己文体及风格的转变。而他那脍炙人口的《无题》诗风,亦在这段时间初现端倪。
让我们一同领略李商隐公元835年的寄赠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篇赏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唐代)竹坞清幽无尘染,相思之情遥寄重城外。秋日阴霾不散飞霜晚,留下枯荷听雨声。
诗题便点明了作诗的初衷。李商隐曾寄宿在两位表兄弟家中,共同吟诗作对。后来独居骆姓人家的园亭中,面对着空荡的山水之景,他开始怀念那两位表兄弟,于是写下了这首含蓄幽思的寄赠诗。
骆氏园亭周围景致清幽,傍山依水,恍若人间仙境。诗的首句便描绘出这样的美景:“竹坞无尘水槛清”。
竹坞指的是茂盛竹林中的一处高地,这里指骆氏亭;水槛则是水上栏杆,即园亭的周围。诗句以清幽之景开篇,突显出此处的远离尘嚣。
李商隐虽未过多停留于景物描写,但很快就转向心中情怀的抒发:“相思迢递隔重城”。相思之情飘向远方,欲归却路途遥远。
诗的后两句更加深了情感的渲染。秋日的阴霾、夜晚的飞霜、枯萎的荷叶和雨声,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声情并茂。含蓄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无数画面和心境去解读李商隐那时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李商隐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艺术想象空间。
排版设计: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