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业培训师在连续执教一整天后,常常会感到咽喉疼痛,甚至嗓子沙哑到无法顺畅表达。这背后的原因多与不科学的发声方式有关。那么,何为科学的发声呢?
我们需要理解“嗓子”的内涵。嗓子并不仅仅是发声器官如和声带,它更指代我们发出的声音。尽管许多人拥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却因使用不当而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实际上,科学使用嗓音,不仅是发出声音,更是保护嗓音、让声音持久的关键。
许多人在说话时会感到紧绷,仿佛有物体卡在中,这样的感觉不仅令人不适,还容易导致不悦耳的音色。这种不舒适感多源于不够放松,如“捏喉”和“压喉”便是紧张不放松的表现。
那么,“捏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当捏喉时,像被人掐住一样变得紧绷,喉头的位置偏高,这样的声音显得尖细、,容易产生高频的破音或假声。
而“压喉”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压喉时,舌根和下巴会变得僵硬,仿佛所有力量都压在上,导致气息不顺畅,声音空洞、不自然。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声音的质感,还可能对声带造成损伤。
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未掌握科学的用声方法。接下来,我将从发声技巧和日常保护两个方面,分享如何更科学、更持久地使用嗓音。
以搬运重物为例,若要搬运一袋重物,我们不会只用小指头勾起,而是会运用腰背的力量来分担重量。同样地,科学的发声也需要我们合理地分配用声的负担。我们应该让上头的口腔面部和下头的底气(横膈肌、腹部)积极参与咬字和控制气息,而中间部分的以及周边区域则应保持相对放松。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科学发声的基础。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肩膀放沉,腰腹周围自由膨胀,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气量,又能避免在吸气时的紧张。在呼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横膈肌,让底气的力量辅助发声,从而减轻的负担。
对于大多数未经训练的人来说,他们在吸气时往往更多地将气存储在胸腔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呼吸时的身体变化来检验自己的呼吸方式是否正确。正确的呼吸应该是吸气时胸部和腹部同时扩大,呼气时同样同时缩小。
为了更好地运用发声,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呼吸法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感受和找到这种感觉,比如轻轻咳嗽时感受腹部的起伏,或者想象擤鼻子时气体的进出感觉等。一旦找到这种感觉,就可以尝试用发声了。
为了保护嗓子、维持声音的持久性,我们还可以在讲课前后或课间休息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护嗓练习。例如气泡音和哼鸣等练习都可以有效地放松和声带、提高发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