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魅力无处不显:诸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典故,其背后蕴藏的故事都极富趣味。以“一问知”为例,其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那些富有深意的语言典故。
“一问知”究竟是哪“知”?
其始末如何?经过又是怎样?结果又怎样呢?
像我们所知道的,“一问知”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情一无所知。这里的“知”指的是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缺乏了解。
这个短语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左传》。
昔日晋国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认为对敌方情况了解不足,不宜轻举妄动。他告诫荀瑶说:“君子谋划事情,需举其始、中、终,而后观其人。如今我们对敌方情况知而贸然行动,岂不难哉?”
由此可见,“知”的本意在于提醒我们,在之前应全面了解事情的始末,审慎思再作决策。
除了上述含义外,“知”后来也用于形容故意装糊涂。
再来看另一个典故,“人不可貌相”。这里的“人”究竟指的是谁呢?
我们常以“人不可貌相”来反驳“以貌取人”的观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人澹台灭明虽相貌特殊,却并非英俊之人。他选择拜孔子为师,虽遭孔子初时忽视,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开始了自学的历程。
自学成才后,他游历讲学,名声远扬。孔子在见识到他的成就后,深感懊悔地说道:“以容取人,失羽。”从此,这句话成为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错失人才的箴言。
这个故事还与一个爱情故事相关联。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描述了一个贫穷但不帅的小伙子秦重与才女莘瑶琴的爱情故事。秦重在莘瑶琴落难时伸出援手,展现出的品德令人感动。
接着聊聊“小鸟依人”。现今多用来形容女孩子的可爱,但这个词最初其实是用来形容男人的。
这个成语出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描述的是唐太宗对大臣褚遂良的赞赏之情。唐太宗将褚遂良比作依人的小鸟,表示对他的赏识与疼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典故背后都蕴历史与文化的演变。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故事。大家还知道哪些典故冷知识呢?欢迎在评论区与科教授分享。
健康提示:出门请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百家讲坛 语文的魅力
播出时间:3月8日至19日每天中午12:00
监制/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