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注意到,在浏览充电头网的评论区时,经常有读者询问“为什么移动电源标称的容量常常只有六折左右?”这个问题初看似乎指向了移动电源的电池虚标或容量不足。但经过深入探究,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移动电源铭牌参数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本期充电杂谈,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虚标”问题的实质。
我们首先来看几个大品牌移动电源的铭牌参数。选取的均为标称电池容量为10000mAh的产品,重点关注其底部的“额定容量”参数。
安克(A1235)的移动电源,电芯容量标注为10000mAh,额定容量为5500mAh(5V3A)。
小米(PB1050ZM)的移动电源,电芯容量同样为10000mAh,但其额定容量为5800mAh(5V4A)。
绿联(PB172)的移动电源,电芯容量10000mAh,额定容量高达6500mAh(5V3A)。
这些知名品牌的产品,其电芯容量虽然一致,但额定容量的差异却让读者产生了“虚标”的疑虑。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充电头网的拆解评测中,我们对多款大品牌移动电源进行过单独电芯放电测试,其结果均符合标称容量值。这说明并非所有的移动电源都在“虚标”。那为何还会有这种认知偏差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电芯容量与额定容量的单位虽然都是“mAh毫安时”,但它们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电压并不相同。移动电源使用的锂离子电芯电压平台通常为3.65V、3.7V或3.85V,而移动电源输出接口在非快充情况下通常为5V标准电压。这个电压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在对比时不能简单直接地判断谁多谁少。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移动电源的容量比作两罐啤酒。一罐啤酒直径大而高度矮,另一罐直径小但高度高。如果我们仅从直径上比较,那么直径大的那罐看起来容量更大。实际上两罐啤酒的容量并非如此直观。这就如同移动电源的电芯容量与额定容量的关系一样,不能单一地从数字上判断谁多谁少。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并比较这两种容量呢?其实关键在于使用“能量”这个单位进行对比。就像两罐啤酒不能仅从外观上判断谁装得更体一样,移动电源也不能仅从电芯容量或额定容量上判断其实际可利用的能量大小。我们需要将电池的能量(电压乘以容量)与U接口的输出能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真实的能量利用效率。
以锂电池为例,其3.7V的电压经过一系列电路升压后,到达U接口时电压为5V。但由于能量转化与损耗的关系,输出容量会有所降低。我们可以通过公式简单计算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损耗情况。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电芯容量或额定容量来评判移动电源的好坏或是否存在“虚标”。而是应该关注其能量利用效率、电路设计、用料等多方面因素。希望通过本期充电杂谈的探讨,大家能对移动电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