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内含义理与象数两大部分,其义理层面着重于“乐天知命”。
所提之“天”意指不可抗拒的大势,而“命”则关乎个人境遇,与所处的位置紧密相连。
“天”与“命”二字恰似“时”与“位”的象征。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卦代表特定之“时”,即某种特殊格局与趋势。此“时”可理解为某种大势或特殊情境。
而每一卦中又包含六个爻,代表六个不同的位置。
“时”与“位”对于理解《易经》的理念至关重要。
《易传》为《易经》之十部分,其中《彖传》专释各卦卦辞。
六十四卦对应六十四篇《彖传》,其中二十三篇着重强调“时”的重要性。
《易经》对“时”的看法颇为深刻。在《易传》中,每提及“时”,皆以“大矣哉”来形容,意在强调把握“时”之不易。
把握“时”之意义,即“时义”,需在趋势中洞察时机。如豫卦之预备,旅卦之外出留心,遁卦之阳爻离去之际,姤卦之阴爻初现等,均需谨慎应对。
还有“时用”,即在困境中明晰时机之用。习坎卦、蹇卦、睽卦等均提示我们在困难中如何运用时机。
再谈“时宜”,即选择之时宜。随卦、颐卦、大过卦等强调了在变化中选择行动的重要性。
以上三种观点合观之,即在趋势、困境、选择中见微知著,由其发展过程及指向决定行动。
进一步则需关注“位”,即在一卦中所处之爻位。爻位之选,关乎一卦之吉凶。
<易经》中《彖传》亦多提及爻位,认为爻处适当位置则可致吉。
如阳爻宜在奇数位置如“初”、“三”、“五”,而阴爻则宜在偶数位置如“二”、“四”、“上”,此即所谓“当位”。反之则为“不当位”。
一卦六爻间之关系可简述为“乘、承、比、应”。如“应”为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间之相互影响。
掌握了这些关系,可以参考为行动之指南。《易经》之重视“时”与“位”,旨在提醒我们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跟随何种卦象,便知目前局势与趋势;而在卦中位置如何,则需审慎考量。好的位置如同良辰吉日,能减轻不良时机之影响;反之,若占得佳卦但位置欠佳,仍需谨慎应对,耐心以待。
<易经》全局观念之把握,“时”与“位”之配合,可令我们掌握更多先机。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灵活变通。
时代在进步,我们应随之调整方向;有时需大胆进取,有时则需收敛锋芒。如此方能真正实践《易经》所倡导的“乐天知命”。
这就是我们从《易经》中领悟到的关于“时”与“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