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的时节,我钟爱漫步于鸡龙河边。此时此刻,河畔的景致如诗如画,层层叠叠的芦花洁白如雪,绽放在蓝天白云之下。风拂过,花动如雪,漫天飞舞。
芦苇摇曳着优雅的身姿,显得如此清雅飘逸。古诗中云:“十亩余芦苇,新秋看雪霜。”这恰是眼前的写照。
记忆中,小学时读过的课文《芦花》中的句子“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至今仍清晰印在我的心头。
古诗有云:“三寺楼台烟雾里,一川芦苇画图中。”鸡龙河湄的美景就如同这句古诗所描述的那样。看那,秋水微澜,芦影摇曳,河边的佛塔在水雾中若隐若现,一川芦苇使景色更加迷蒙醉人,仿佛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若说秋风如一支悠扬的乐曲,那么芦花便是这金秋时节的旗语。素洁、飘逸、高雅的芦花,如雪般覆盖大地,白得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溪边禽鸟与的芦苇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秋日画面。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唐·许浑《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的诗句,在此刻的景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芦花在秋阳下闪耀着缤纷色彩,摇曳起舞,宛如当行的广场舞,壮观非凡。有人感慨:芦花如淑女,恬静、淡雅,飞舞中透着灵气。
学生们面对这淡雅素洁、曼妙无比的芦花,吟诵着咏芦花的古诗。他们或站或坐,面对一丛芦苇花正谈论得热烈。
古代诗人笔下的芦花大多带有萧瑟寒冷、悲哀愁苦的情感。然而我喜爱芦花,是因为它曾陪伴我度过那段苦涩的青春岁月,给我带来了安慰和温暖。
回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乡村学校教书的时光,生活办公条件简陋,但那份与芦花为伴的岁月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三爷爷送我的“毛窝子”不仅帮我度过了寒冷的夜晚,更是蕴含了亲情与乡情。
“毛窝子”虽粗糙,却承载了我对那段岁月的怀念。而今,站在河湄,看着那亭亭玉立的芦苇和神采奕奕的芦花,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
芦花就是一首朦胧诗,满载着诗情与画意。我想当芦花谢了,芦苇枯了,那些孕育着新生命的芦根,将会带来新的希望与生机。
风起水漾,雁鸣絮飞,“天高下征雁,水阔芦花肥”。这一幅“蒹葭秋雪”图,将河湄点缀得美轮美奂,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画卷。
朱少华先生,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热爱写作,其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广受好评,并多次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