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vivo发布了关于X90系列搭载屏幕的最新消息,这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保护视力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我们都熟知蓝光刺激以及屏幕的调光方式,这些都是影响我们使用体验的硬件因素。
除了硬件外,我们也不能忽视软件的作用。比如自动亮度的准确性,以及夜间护眼模式的生效方式等,都对我们的视觉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说到OLED屏幕,许多人知道它有频闪的问题。那么,为什么OLED需要频闪?频闪之间又有何不同呢?
我们要了解OLED是一种电流驱动器件,其亮度与电流密度成正比,因此亮度是由电流控制的。常见的OLED是有源驱动的AMOLED,每个像素都配备了电荷存储电容,并集成了外围驱动电路和显示阵列在同一玻璃基板上。TFT能使发光强度被稳定控制。它也有一个缺点,即在输出微弱电流时,驱动精度会受到影响。
这时,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PWM能让屏幕在亮-暗之间切换,从而在不降低电流的情况下实现降低亮度的效果。人们可能会担心这种技术是否会对人眼造成影响。
事实上,PWM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OLED屏幕,甚至与LED背光和LED灯泡的PWM都有所不同。例如,OLED的PWM是一行一行像素分别开关的,而LED背光则是全开全关。它们对人眼的影响自然也不同。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SVM(某种技术或标准)衡量指标,它考虑了频率、占空比、波动深度等因素,能更好地与人的主观感受相对应。对于屏幕来说,频闪豁免的频率阈值是关键。当频率超过一定阈值后,频闪对人眼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
令我欣喜的是,vivo此次全球首发了BOE 2160Hz屏幕,这已经达到了豁免的频率,意味着全亮度下都可以忽略频闪对人的影响,而且不会损失画质。
除了频闪外,蓝光也是一个重要的视力因素。在这方面,OLED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通过硬件级别的光谱改变来对抗蓝光。例如,京东方的Q9发光器件就能将有害蓝光控制在6%以下,同时不影响色彩的准确性。
vivo在屏幕技术上的努力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全新的蓝钻排列屏幕开口率达26%,提高了屏幕寿命,还优化了大视角色偏,避免了位置变动导致的明显色彩变化。
除了硬件外,软件在提升屏幕使用体验上也起着重要作用。vivo与MediaTek联合研发的芯片在护眼方面做出了创新。通过实时监测屏幕画面的蓝光占比,动态调整画面效果,有效降低了蓝光影响,同时保证了屏幕不偏色。
在色彩管理方面,vivo也与京东方和MediaTek合作,通过高位深、高精度的3D Lut功能模块分析OLED屏幕的光学特性,优化了屏幕端的Gamma、色温及色彩准确性。这样的技术不仅应用在照片上,还扩展到了视频场景。vivo的XDR Engine技术能让HDR亮度与SDR界面内容分开处理,确保了HDR内容的真实解码和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