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短缺的岁月里,食物的珍贵与稀缺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替代品来补充主粮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薯类作物,如木薯、红薯、马铃薯和芋头等,成为了人们的种植物之选,他们种在房前屋后和田边地角,形成了粮与菜的结合。而在其中,大薯虽然低调,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薯虽不似红薯般广为人知,也不像木薯那样常见,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着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我们那遥远的祖宅,那依山而建的屋后小山坡上,祖母曾种下的大薯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回忆。
记得在镇中心小学的日子里,偶尔回乡探亲时,祖母会挖出她种的大薯作为我们的伴手礼。那时的农村生活虽然简朴,但祖母总是竭尽所能地为我们准备些什么。大薯虽不显眼,却承载了祖母的用心和家的温暖。
祖宅的屋后水沟旁,祖母插上了几根树枝,大薯的藤蔓便沿着山坡攀缘生长。因长年耕种和有机质的积累,这里的土壤特别,为大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祖母为了方便挖取大薯,使用了一种当地人称作“竖锹”的特殊工具。这种小巧的铲具因其直上直下的使用方式而得名。用其挖大薯等深埋地下的薯类得心应手。
大薯的外形独特,不同于其他薯类的长条状或块状。它的形状各异,有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等,有时几块根茎连在一起生长,形似大猩猩的大脚掌,因此有些地方称其为“脚板薯”。
每棵大薯都有一定的重量,足够一家人的日常食用。传统的烹饪方式是将大薯去皮切片后翻炒再煮成半汤半薯的形式。而母亲偶尔也会尝试新的烹饪方法——煎大薯饼。
与芋头相比,大薯的淀粉含量较低。在制作大薯饼时,无需像制作芋头饼那样经过复杂的磨浆过程。只需简单的刀背剁碎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或大米粉便可捏成团进行煎制。
我独立生活后也在屋后的山坡上种植了大薯。祖母教我如何挑选种子并处理以使其生根发芽。每块种子都带着皮被埋入土中,并在上面撒上草木灰以起到消毒作用。
与其他薯类相比,大薯的管理更为简单。它只需随意插上树枝供其攀爬即可。除了偶尔的浇水外,几乎无需其他管理。然而其产量却相当可观。
大薯的特点是它没有特殊的气味,这使得它与其他食材的搭配变得非常灵活。无论是与肉类还是其他食材搭配,它都能吸收并融合其味道。这也使得食客们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风味的菜肴。
然而我认为,任何食物最原始的味道才是最珍贵的。大薯的原味应该被保留和珍视。过多的调味和组合可能会掩盖其本味,让人们逐渐忘记其原始的味道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