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耕地的紧张感如同波动的潮汐,它的波动缘于人口众多的压力,致使每人所分得的耕地日渐稀少。随着各类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道路、房屋和工厂的兴建等,大量耕地被占用,使得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保护耕地上,唯恐未来的粮食危机重演。
反观历史,古时的情境恰与今朝相反。尽管那时人口稀少,广袤的土地似乎无处不在,但粮食却时常供应不足。这究竟是为何呢?
有人或许会认为,古代的很多土地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这些土地因为缺乏肥沃的土壤、夹杂着大量石头瓦砾以及错综复杂的树根,开垦起来十分困难。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在探索与改进。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无法有效地将荒地转化为良田。
陶渊明的诗句“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农耕的艰辛。尽管农人辛勤耕作,但受制于技术和工具的落后,收获往往不尽如人意。
荒地亦有其优势。它们富含腐殖质,这种天然的肥料为作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古人采用火耕水耨的方法,通过焚烧山林来开垦土地,并广种薄收,即撒下大量种子任其生长。虽然管理上较为粗放,但也能确保一定的收成。
关于古代粮食短缺的另一原因,有人会提到水利建设的不足。确实,古代的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庄稼常因缺水而欠收。尤其是干旱、水涝或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时,收成更难以保障。
战国晚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大兴水利建设。大多数古代者并未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修建长城或其他娱乐设施,而非保障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
其实,造成古代经常缺粮的主要原因并非技术和工具的落后,也非水利设施的不足。那么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是者的干预。他们为了私欲和争斗,经常征召百姓去打仗或从事大型工程的建设。这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减少,荒地无法得到有效开垦。
二是者的剥削。尽管土地广袤,但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老百姓租种土地并付出辛勤劳动后,大部分收获却落入了地主的口袋。这种分配不公导致了大部分人粮食短缺的现象。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代并不缺乏粮食资源。只要给老百姓足够的时间和安宁,让他们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丰收并不遥远。减少者的剥削和干预,让粮食分配更加公平,也是解决缺粮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