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开始学习第十二段。
“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老师向须菩提解释道:“随口宣讲这部经典,哪怕是其中的四句偈语,都应当知道,这个地方被世人供养得如同佛的塔庙一般。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尊崇供养。若是有人能够完整地受持并诵读这部《金刚经》,其功德更是无比殊胜。在我们佛心中,这样的行者应被极为尊崇与供养。” 这番话显示出对《金刚经》的极高赞誉。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这句话意味着,对于能够通晓并传播《金刚经》法义的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我们应当珍惜《金刚经》的法本,学习完毕后要合起来供养,因为有经典在,就如同有佛在,有佛的弟子在。
第十二段学习完毕,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第十三段。
经名由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须菩提询问这部经应该叫什么名字,日后怎么奉持依行。
回答说:“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如此奉持。” 佛告诉名字的重要性,即使没有时间诵完整部经,诵一诵经名也是功德无量。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这是《金刚经》典型的三段论表述,表明了佛法空性的真谛。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对于自己说法是否为实有的看法。
须菩提回答说:“如来无所说。” 这表明从胜义谛而言,一切法都是空性,没有实义。
微尘非微尘
提出关于微尘的问题,以揭示小乘佛教对于世界实有与空性的观点。他问须菩提:“构成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些微尘,是不是实有的?”须菩提回答说微尘很多,但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微尘仅仅是名言上的存在,实际上没有实有的微尘。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这是对小乘佛教观点的破除,强调了世界的空性本质。
接着进一步讨论了以身命布施的难能可贵。虽然有人可能以恒河沙等身命来布施,但若有人仅仅在《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并为他人解说,其福德却远胜于前者。
“身命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舍身饲虎等行为虽难能可贵,但更为重要的是心法的修持与传播。我们应以法布施为最,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与福德。
第十三段学习圆满。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金刚经》的智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