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饼的诗句 《月饼》苏轼

2025-01-2814:43:53常识分享0

苏轼,生于北宋时期,生卒年份为1037年至1101年。

有的网站对苏轼《留别廉守》一诗的标题进行了更改,命名为《月饼》......

编织苕草以苴猪,涂抹面糊以涂物。小饼如嚼月,内有酥与糖。

实际上,目前可查到的最早使用“月饼”二字的时间是在公元1274年,即南宋晚期。

在那一年的《梦梁录》一书中,记录下了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的美食“月饼”。此时的苏轼已离世超过170年。

根据文献记载,南宋晚期的吴自牧在《梦梁录》的第十六部分中提到了“荤素从食店(诸色点心事件附)”一节里的一种名为“月饼”的食物。

市面上的点心小吃四季皆有,无论是何种需求,都能满足。比如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薄皮米饼、生馅馒头等,还有许多其他点心如子母春茧、子母龟等。

相较于《梦梁录》,成书晚十来年的《武林旧事》在“蒸作从食”一节中也提到了“月饼”这一类点心食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月饼与后世中秋节所认知的月饼是有所区别的。当时,它们主要被当作一种小吃或点心食品,在古杭州的街头,几乎全年都有出售。

虽然两宋时期的人们中秋赏月时并没有用到这种月饼,但我们可以推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节日和食品的文化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两宋时期孟元老笔下的古开封中秋节节庆中还提到了许多其他的食品如榲勃果等,却并没有明确记录与月饼的关联。

到了明朝,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文献都记载了中秋时节与月饼的高度契合。例如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提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明代,月饼不仅成为中秋节必备的食物,还衍生出了大小不同的款式。贵的有精美的包装和特色果馅,更高级的还有每只售价高达数百钱的记录。

对于大月饼的尺寸,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也就是直径可达两尺的大月饼。

刘侗描述了农历八月一开始就有售卖月饼的景象,尤其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供奉月饼和瓜果。即使有剩余的月饼,也可以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待到年底时,它被重新命名叫做“团圆饼”。

至于中秋节在两宋时期的流行程度,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如南宋的福州等地并不盛行,这一点在地方志中也有所体现。但在明朝以后,中秋节的普遍重视和与之相关的食品如月饼的文化内涵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