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初一的学生与老师交流时,透露了他在地理学科上所遭遇的困惑。他表示,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地理学科仿佛变成了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相较于上半学期,那时地理知识尚且清晰易懂,满分50分的考试他还能稳定在45分左右。到了学期末,他却感到迷茫和困惑。面对更加繁杂的知识点,他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无奈地挠头。
地理学科一直是许多学生的心头之患,他们觉得难以把握其学习门道。但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出现在众多初一新生初次接触地理之时。只要学生不因学科的陌生而退缩,而是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老师坚信,地理成绩的困境是能够被打破的。
那么,为什么这位初一学生在初期学习地理时表现良好,却在第二学期跟不上了呢?这主要因为在初期,知识内容较为基础,处于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但随着难度的逐渐加深,若基础不扎实,便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自然在考试中容易失分。
学习地理并不意味着是一场苦战,关键在于理解这门学科的特性。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将这门学科的知识脉络铭记于心方能学得更好!老师为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握地理图像的重要性
地理课本中的图像信息至关重要。这些图像应当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甚至可以粗略地绘制出来。地理图像大致分为四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为分布图,它们揭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数量及事物间的关系。学习地理首先需了解“在哪里、有什么”,再进一步分析事物间的联系。景象图则逼真反映地理事物的外观及关系,如热带雨林的风貌等。这些图像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的表象,储存在大脑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二、地名记忆的诀窍
在地理学习中,地名的重要性不亚于外语中的单词。地理课本现的地名必须牢记在心,并经常复习巩固。除了依赖地图记忆地名外,还可采用趣味方法加强记忆,如用“双喜临门”来帮助记忆重庆。
三、地理学习的综合分析方法
尽管地理属于文科范畴,但其中仍包含许多逻辑题。学生需学会对地理对象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其研究方法和考察对象。例如,在探究气候成因时,需从太阳、气流、地面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在认识自然地理特征时,应分解为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学习地理需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死记硬背并非良策,而应巧妙运用方法将抽象知识与图像相结合。例如通过观看地图和地理杂志、纪录片等来加强理解地质变化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