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事物的明显作用,却未能洞悉其隐藏的、深远的价值。
这如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缺乏认识自身长处的慧眼,而缺少的是正确认知和判断的智慧。故此,世人往往因过分依赖一技之长而骄傲自满,借着其显赫的成就炫耀自己。
在世间,最令人担忧的一类人并非毫无才能,而是那些一旦发现自己的某项能力较强,便过于自负的人。这类人常常将自身才智视作优势,但事实上,它可能成为人生的潜在祸患。
这就像《列子》中讲述的“知贤而不自贤”的故事。当个体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甚至不愿听取他人的建议。这并非真正的贤德智慧。
真正的贤者则更倾向于任用那些年长、智慧且能保持谦逊的人。他们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但绝不会因之而自鸣得意。
对于一个的领导者来说,找到真正的贤能之士才是最重要的任务。不应只是沉醉于自身的才能。
例如刘邦与项羽,虽然项羽的素质和修养胜过刘邦,但他的自大导致了许多优秀的谋士如范增等人的离去。如刘邦所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范增因对项羽的猜疑而愤然离去。
从韩信未被重用,到英布的离去,再到范增的黯然离开,这一系列事件都是由于项羽过度自大所致。这也是他后来在乌江自刎的重要原因。
相对之下,刘邦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才、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他知道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必备品质就是发现并利用人才的潜力。他广泛吸纳人才、任人唯才、不疑不用、大胆用人。
过度的自大往往伴随着刚愎自用、盲目自信的弊端。才华横溢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错误,他们常常自视过高、自以为天下第一。
过度的自以为是只能带来两种后果:一是导致个人的灾祸,二是被他人孤立。这些后果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了解自己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何地如何运用这些才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从修身正心做起,心胸开阔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放下偏执的思想观念和主观的看法。
在收敛自己锐气的同时避开自大的缺点时,那么个人的优势才能成为人生的助力。
正如《庄子》所讲:真理并非总是显露无遗;言辞再华美也有难以表达之处;仁爱之心过于流露反而难以成就;廉洁到极致反而显得不真实;勇敢到伤害他人则非真正的勇敢。
这五种情况都提醒我们追求圆满却不能偏离正道。因此懂得停止在自己所不知的领域才是真正的智慧。
刻意追求某些行为或成就往往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追求圆满却有时会稍显方硬。因此适当收敛外在的锐气才是智慧与贤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