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静,则无是非;无是非,方为自在人。
古语云:世间事,无需言尽;遇人言简意赅,即得世间清净。人生诸多烦恼,常在言语之间。
一语蔽之,制心在己,可得掌己之命。
一、淡泊自誉。
大思想家吕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皆心平气和、沉稳谦逊。”告诫世人“三忌”:气不盛,心不满,才不露。
苏轼自幼便被誉为“神童”,然其不以此自居。年少成名之时,他有时会显露才华,常以知识渊博自诩。
一日,一长者来访。当老人看到书房门上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时,微微一笑。从袖中拿出一本古书,向苏轼求教。
苏轼翻阅后,发现里有很多字不认识,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此后,他将那副对联撕下,重新写上:“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自此,苏轼变得谦逊好学。
《道德经》所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眼中只有自己优点的人,难以看到他人之长。
真正的高手,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缩小。
学习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
二、不议他人之非。
苏轼曾言:“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他在生活中温文尔雅,职场上虽性格直率,但与人交往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即便有之人陷入困境时,他也选择沉默。如章惇因陷害而受苦时,苏轼并未借机报复,反而寄去方并嘱其保重身体。
古人言:“广知世事休开口。”在朝堂上与人争锋相对的王安石,在苏轼陷入困境时也伸出援手。
《六祖坛经》有言:“若真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行的人懂得自省,而非只看到别人的过错。
三、不诉生活之苦。
林语堂曾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想起他亲切的微笑。”不论生活多么艰辛,他总能自得其乐。
尽管屡遭陷害、生活困苦,他却在田间劳作时找到乐趣;看见麦苗会欢喜得像个孩子;一盘“东坡肉”就足以让他满足;即便离开庙堂也能将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
连他晚年被流放到南海时也创作了大量诗文著作。他的人生没有抱怨和委屈只有乐观和豁达。
曾国藩曾言:“无故而尤人者必不服。”成熟的人懂得反省自己并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
无论生活何种困境都需认真对待只要我们做好自己一切自有安排。
▽
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人曾问苏轼长寿良方他以四句话概括:“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智慧不在外物而在内心。不为是非所累方得自在人生。
如同《菜根谭》所说:
"得趣不在多一拳石间有烟霞气;会景不在远一蓬窗下有情。"
眼中无是非心中自清净。
愿我们都能如此这般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