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阅读的深度
书籍标题:【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页码记录:【83/262】
每当我开始阅读一本不算厚的书时,我总希望在完成后再来写读后感。但这次不同,我在刚开始翻阅几页后,心中便涌起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这或许是因为过年期间需要走亲访友,导致我的阅读时间被大大压缩。这本书我原以为会很快读完,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这背后,我对阅读这类外文专业书籍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用中文描述某些事物时,我们可能会说:“虽然它小得微不足道,但其中却蕴复杂的情感与变化。这使人们既感到厌恶又心生喜爱。这种微妙的感觉却常常令人捉摸不透,我不禁思考自己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它。有时,我甚至会反思自己是否成为了这些情感的创造者。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深感不安。我时常问自己:这些情感究竟是我的还是你的?它们仿佛既真实又虚无缥缈。”
面对这段文字中的“麻烦”,是否应一律使用“troublesome”这个词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但书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我去发现。晚上我与妻子交流时,她提到自己曾看过这本书但未看完,并认为这本书写得并不出色。我心中却不禁疑惑:为何这样一本书能被广泛翻译传播并经久不衰呢?这其中显然存在某种矛盾。
我的阅读速度之所以减慢,或许是因为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写作并非尽善尽美。我思索着,这或许是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又或许是译者的翻译问题。对于一些学术性著作来说,其往往不太考虑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学者们在撰写书籍时,更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性,甚至有时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思想。这在理解上本就具有挑战性,更何况要将其翻译成外文呢?
尽管如此,我却觉得有时应该尝试去阅读那些不经解释也能理解的书。那些我们轻易理解的知识,实则是人类先贤经过长时间与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后所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它们在现代社会可能只是“基础设施”般的存在,但作为知识金字塔尖的宝藏,它们背后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所传达的原始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聪明,却忽略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非全貌。我们常常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而实际上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根源在哪里。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儿童身上,更是成年人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