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截图
课本快照
近日,关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争议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人教社发布公告,指出其历年的版本中,所引用的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80年代出生的人们来说,记忆中却分明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并非是要争论谁对谁错,而是那些共同的青春记忆被触动了。
这起事件还未平息,又有新的“记忆偏差”出现。
现在的课本中,描述的句子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争论。”
许多人心中的版本却仍然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与之前的“斯人”事件一样,是否意味着80后的记忆也正在被某种力量悄然篡改呢?
当年,这句话在我们学生中传为佳句,常被同学们拿来当作玩笑的话题。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为何这句话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当年,我们有一位名为郝老师的语文老师,他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按照学校规定,不背完文言文的学生是不能离校的。一旦未完成背诵任务,他就会责备你。
那一天,我参加了我姐姐的婚礼。由于我们村子的习俗,我们作为女方亲戚可以在男方家中享用流水席。因为学校与郭街村相距不远,我们便选择骑自行车前往。
由于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们便向班请示去吃席。然后,我们几个人兴高采烈地前往。
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老师的课。我们几个人因为过于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而未能及时回到课堂。
到达后,由于人潮涌动,又临时增加了桌椅。我和杜振杰、永波等人坐在一起。旁边还有几位年长的老太太。
由于上菜速度较慢,我们在大锅菜的环节时吃得稍显迟缓。当我们吃完饭准备赶回学校时,已经接近了上课的时间。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郝老师。
老师并未责怪我们,只是让我们背诵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我凭借着清晰的记忆成功背诵了全文。
然而我不解的是,为何现在的课本中这句文言文的开头却变成了“两小儿辩斗”呢?
我们并非想要与谁争辩或比较什么。我们只是希望证明,我们的记忆并未出错。就如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记忆中的确是“斯人”无疑。
那个时代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许多农村的孩子在院子里、在冬天的早晨边走边读语文书。甚至手指在寒冷的天气中被冻得红肿。
如今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语文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
不论怎样,当看到许多网友都表示他们记忆中的也是“辩日”,我深感欣慰。我们一起找回了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