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感语言沟通的挑战。
土生土长的胶东人,他们钟爱使用自己的方言土话,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烟台话的口音浓厚,地域特色鲜明。每十句中,我大约只能理解八句,剩下的则令我费解。同样,文登人在说普通话时也会带有浓厚的口音。
我所遇到的窗口行业工作人员所使用的普通话,实则是普通话与烟台话的混合。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仍感到吃力。但在半岛地区,这算是比较标准的官话了。
记得在超市买馒头时,我勇气却未能说出“饽饽”这个词。服务员询问我要“博”的“合”的吗?我一时愣住。馒头怎么还分厚薄?后来才明白,烟台话将“白”称作“薄”,“黑”称作“合”。橱窗里的馒头一为白面,一为地瓜面发黑。我指向了白面馒头,服务员便明白了我的意思。
回到小区,一进门,邻居用烟台话问我:“出去耍完了?”我又一次愣住。急忙解释我并没有“耍”,边走边想才明白,“耍”在烟台话中是玩、消遣的意思,与普通话大相径庭,不免闹了个笑话。
在电话沟通中,我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在平度,当我乘坐汽车前往客运站时,司机用当地的乡土语言与我通话,我却一句未懂。我用普通话报出了具置,但对方也听不懂。幸好同行的有位通晓山东话的朋友,才使我们得以沟通。我方知青岛、平度、诸城、胶州等地所使用的山东话又与烟台话不同,实属奇妙。山东话的丰富多样,与地域紧密相关,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方言,尽管同属山东话,但腔调各异。到了淄博、潍坊等地,更是变了模样。
虽然山东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方言的多样性也是其独特之处。不同城市的居民开口说方言时,有时会令双方感到困惑,因为彼此的方言难以理解。山东话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我曾上网查询,发现山东话主要分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三大类。
冀鲁官话主要流行于山东中北部地区,以济南、滨州、淄博、德州等地为代表。而胶辽官话则主要分布在青岛、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许多人认为这里的胶辽官话是山东话中最纯正的。因为山东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迁徙,但这些东部沿海城市受影响较小,因此被视为最正宗的山东话。
再来说说中原官话,它与河南地区的方言颇为相似。这种官话在济宁、菏泽、聊城、枣庄以及鲁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这三种官话都是山东地区宝贵的语言文化。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说普通话,因为长期在外地生活的原因,他们担心说方言会有人听不懂。在外地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普通话的优点在于不受地域限制,能在各种社会环境中流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