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关键链法作为关键路径法的一种延伸,其核心目的在于规避多任务制的潜在风险,有效克服“帕金森法则”和“学生综合症”等常见问题。
那么,关键路径法是什么呢?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关键路径法指项目完成所需的最长过程和最短时间。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比如一个项目进行工作包分解(WBS)后得到6个任务。其关键路径如下所述。
如绘制出关键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其所需时间为21天,且在task3后预留有一天作为缓冲时间。
关键路径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 该方法假设项目的变动性较小。若项目发生变化,关键路径上的任务时间将延长,进而影响整个项目周期。
- 简单采用关键路径规划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例如,有的任务可能同时由同一资源承担,这可能导致任务无法按期完成。
- buffer时间的利用效率不高。例如,即使Task1实际只用了4天完成,Task2仍然需在第六天开始。
针对“帕金森法则”和“学生综合症”的问题,“学生综合症”指的是学生常拖延工作开始时间,最后不得不加班完成或推迟任务。对非关键链的时间把控也不容忽视。否则非关键链任务延迟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时间延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引入了关键链法。关键链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 根据关键路径法确定项目的关键路径。
- 将所有工作包的时间缩短至原时长的一半并移除原有的buffer时间。
- 根据任务的截止时间往前推算资源分配,避免多任务并行。
- 将当前时长的50%作为总项目的浮动时间。
以同样的项目为例,我们首先对所有buffer和工作时长进行压缩。移除所有任务的尾端buffer后,部分任务的开始时间会有所调整。
接着调整资源冲突。例如,当发现由同一资源R2完成的任务2和任务5在时间上重叠时,我们将任务5的起始时间延后一天。由于是以任务的完成时间往前推算资源分配,因此任务3与任务5可以同时完成,我们将其向后推一天确定开始时间;而任务4则需在任务5之前完成并相应地调整其开始时间。
经过上述调整后,项目的总时长缩短为11天。再考虑到总项目的浮动时间为现有时长的50%,并给非关键路径的任务增加buffer时间。以本例而言,总项目的额外buffer时间为5天。在进度管理中,我们可利用基线代替项目结束时的buffer来确定实际结束时间。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相较于关键路径法,关键链法使得项目周期减少了5天(即25%),并且资源分配更为合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它简单地将工作任务时长缩减一半;在现实项目中面临众多工作包和复杂的资源分配时,调整难度较大。
关键链法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定进度计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的百分比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