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探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精彩篇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有一首名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古诗词,这首诗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西湖暴雨中的奇异美景。
请随我杜老师一起深入这首古诗,共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字是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来自眉州眉山(如今属于四川)。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非常高,其诗词、赋、散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同样精湛,堪称文学艺术史上的全才。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以及他的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补充一些诗中的注释。
“翻墨”是指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空中迅速扩散。
“未”在这里表示没有、不曾的意思。
“白雨”指的是白色的雨点。
“跳珠”则形象地描绘了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跃的情景。
“卷地风”则描述了风从地面卷起的情况。
古诗的翻译如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形容黑色的云像被打翻的墨水一样迅速扩散,却未能完全遮住山峦。
“白雨跳珠乱入船”描绘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杂乱地跳进船中。
“卷地风来忽吹散”则描述了一阵大风忽然吹来,将云和雨都吹散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从望湖楼下望去,水天一色,景色壮丽。
杜老师为大家解读:诗的前两句突出了雨的急促与壮观,而后两句则展现了景色的神奇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雨中景色的变幻,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与敬畏之情。
(五) 写作背景及特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写。当时他游览西湖,恰逢暴雨,便在望湖楼上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暴雨和晴天的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看,那黑云如同被打翻的墨水,雨点如珍珠般跳跃。狂风卷地而来,雨散云飞。凭栏远望,只见水天一色,碧波荡漾。
诗中运用了“翻墨、跳珠”等形象生动的词汇,将阴晴雨晦的变化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构思巧妙,信手拈来。
此诗令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来去匆匆的奇景。
(六) 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