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丰田第九代凯美瑞的内在品质,今天我们将为您揭开其内外构造的神秘面纱,从精细的前后防撞梁开始,带您一探究竟!
前防撞梁详解
采用单层冲压钢板技术
在拆除前保险杠后,内部显现出一根经过单层冲压工艺的钢板防撞梁。其厚度达到了1.59毫米,能有效地覆盖车头约83.33%的面积。与老款的第八代凯美瑞相比,尽管两者在厚度上相差无几——老款为1.61毫米——但新款在结构上做出了巧妙的改进。
新款凯美瑞的防撞梁两侧增添了“小护翼”,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应对25%偏置碰撞测试。这能让车辆在遭遇此类碰撞时,A柱受到的冲击得到一定的减轻。值得注意的是,新款车的“小护翼”已经与前防撞梁一体冲压成型,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相较之下,老款则是采用单独的冲压件并通过螺栓固定。
如同八代车型一样,前防撞梁与杠皮之间细心地布置了行人保护泡沫。
安装在前保险杠上的ACC雷达同样表现出色,即使在低速碰撞中也不易受损。
值得一提的是,前防撞梁下方特设的两个吸能盒,在面对正面及40%偏置碰撞时能发挥一定的缓冲作用。
在应对25%碰撞测试时,该车型通过A柱部分向前延伸并与前纵梁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侧面结构的强度。
为了解决八代车型上备受诟病的“泥浆门”问题,新车在机舱前轮毂位置采用了更多的织物材料进行遮挡。
后防撞梁探析
双层辊压钢板构造
后防撞梁与老款车型一样,均采用双层辊压钢板结构。新车的钢板厚度为1.64毫米,覆盖车尾的面积达到了64.61%。相较老款,厚度仅略有差异,老款为1.66毫米。
如同老款车型,新车后防撞梁与保险杠之间也设置了一根白色的保护泡沫。
后吸能盒的设计与老款相同,直接焊接在后尾板上。这意味着在碰撞后,它不能轻易更换,可能对二手车辆的价值产生一定影响。
虽然后防撞梁的位置略显向外凸出,但这种改变相当微妙,在低速追尾情况下,后备箱盖仍有一定受损的风险。
碰撞测试表现
该车型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除了升级版正面碰撞测试成绩为中等外,其余项目均表现出色,荣获了“安全推荐”的称号。
总结陈词
总体而言,丰田第九代凯美瑞在结构上与八代车型相比几乎无大变化。材料使用和整体构造均未带来性的升级印象。车辆通过改进解决了之前的“泥浆门”问题,并对前防撞梁的设计进行了优化,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这款第九代凯美瑞更多的是一种优化改款,而非彻底的换代产品。
那么,这款车的底盘性能如何呢?敬请期待后续的拆车内容。(本篇拆车报告及视频中的测量数据与结论仅针对此特定车辆负责,测量数据则依据公示的实验方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