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今日步入伏暑季节,一句古语“一年旱涝看入伏”再度浮现在人们心中。在这闷热难耐的时节,我们是否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出些许关于未来天气的秘密?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老祖宗留下的农谚,以作防备。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十,公历7月15日,标志着我们正式踏入了今年的“三伏天”。这段长达40天的日子里,夏日的炎炎酷热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2015年至今年(2024年),“三伏天”均为40天,这一现象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尽管连续十年如此,并不意味着这十年都是炎热至极,而是人为算法使然。
与“梅雨”的判断标准不同,“入伏”的判断依据有其独特之处。当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来临,即意味着小暑和大暑之间,也就是进入了“三伏”。即使连续高温一个月,但若未达到此标准,便不能算是“入伏”。
三伏天的长度因中伏的长短而异,有的年份为30天,有的年份为40天。如2024年的中伏长达20天,那么三伏天便为40天;而2025年的中伏仅有10天,那么三伏天便是30天。这种变化,像是一种季节的律动。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交蒸”最为严重的时期,尤其对于南方地区而言,湿气较重。此时节需特别注意防湿防暑。
那么,“三伏天”的“伏”究竟何意呢?通俗来讲,“伏”即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于地下。而在民间说法中,“伏”特指“伏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为危险之四十日。
在这段时间内,高温、雷暴、台风频繁交替出现。古人善于借助“入伏”这一日来预测接下来的旱涝情况。
民间有言:“一年旱涝看入伏。”今年夏季是涝是旱?让我们通过流传千年的农谚来探寻答案。
其中一句广为流传的农谚告诉我们:“若头伏有雨,则预示接下来的伏天雨。”而当末伏接近尾声时,则可能出现干旱情况。这似乎在告诉我们,雨水在三伏天中的分布并非均匀的。
另一句农谚则提到:“早入伏多雨,晚入伏旱情重。”这里提到的“早入伏”与“晚入伏”指的是“入伏”落在农历五月或六月的时间差异。而根据这句农谚,晚入伏的年份可能某些地区会遭遇旱情。
对于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汛期,也发布了相关预测。今年防汛形势严峻复杂。各大江河湖海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
气象台发布的降水量预报图显示,未来十天湖北局部将有特大暴雨。四川也面临四年来最危险的暴雨威胁。
我国多地仍需警惕强降雨和暴雨带来的影响。而关于“入伏”这天的天气情况,也请大家多加留意。无论是淅淅小雨还是炎炎烈日,都是自然的一种现象。
时至今日正式入伏。此时我所在的地点晴空万里,您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
愿各位朋友安然度过这个炎热又多变的夏季。